第68章(1 / 2)

正是如此,才难能可贵啊。

夏安然在心里说道,曹操无论之后如何,起初当真是不为名利,仅为心中大义的,只是到底功名利禄乱人心智,也如他自己所说的,野心一步步,就变大了。

所以这也是后世无论怎么评定他,都少不了“雄”一字的原因。

他又作一揖“小子斗胆,请曹公再赐我一字。”

“敢为天下先。”

作者有话要说:  恭喜玩家【夏安然】获得曹操真迹*2,好感度 40(作者君也想要!!也!想!要!)

文章设定是《三国志》的演义化,简单说……大体走历史剧情,但是偶尔会用演义剧情。

先思而后行的意思就是说,你先做好准备,有了完全的准备的时候遇到事了定下心想一想然后就直接去干吧别再多想了。

曹老板一直都是这么干的。

其实意思类似于: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

我很佩服他的一点是,他每次打赢了回来就夸奖别人,打输了就骂自己然后奖赏制止他的人,我觉得这个真的是了不得的胸怀。

研究三国志的时候真的觉得曹操是个很好玩的人。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出自《旧五代史·晋书·安重荣传》,是时不再来哦,不是失不再来,虽然现在其实都没差了。

敢为天下先作者君真的觉得是一句很帅的话。出自:《老子·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原文的意思是劝大家不要你争我抢当领头人,这里的意思是敢在被人没有动作的时候先站出来,所以用了敢为而不是不敢为。

第67章 三国(二)

曹操在吕家住了一日, 隔日便带着吕家人备好的干粮还有一笔助他起步的银钱离开了。

他的目标是曹父亦前往的陈留。

曹操同曹父二人为何有志一同得选择去了陈留,而没有回自己的老家夏安然不得而知, 他只知道曹操这一走, 兵荒马乱的汉末诸侯大战,很快就要开幕了。

现在是公元189年9月底,明年的春日, 讨董大军就要集结,若不出意外,他们这很快就要迎来一场兵事。

只是夏安然转年细想之下,忽然发现了一个疑点。

演义中曹操吕伯奢这一行,应当是带着陈宫陈公台的, 但是他方才注意到,曹操竟艺高人胆大, 轻骑一人便出行了。

想来这有可能就是那所谓的合理化。

因演义中, 这里一出是极不合理的,成皋位于洛阳和中牟县中间,曹操若是按照演义中先去中牟得了陈宫,再回头, 逃亡之时,他若这么做就是个傻子无疑了, 所以世界意志便将这个错误修正, 至于曹操会在中牟遇到陈宫……或是按照正史,他将一路顺畅去了陈留,就说不好了。

咦, 这样一说,很可能现在他所遇到的未必就是演义的剧情啊,因为吕伯奢虽然正史没有记载,但是在几本杂史中也有。

为了证明这一点,夏安然跑去问了吕大哥一个很严重的文坛,成皋所在的官城,叫何名?

答曰,成皋关。

不过是一个小关罢了。

夏安然瞬间大松一口气。

太好了,他不必面对三英战吕布这一出戏码了,成皋也能避了这场兵祸。

俗话说,匪过如梳,兵过如篦。

这虽是百年后的老百姓的形容词,但是用来说三国的军队也没有问题。

三国前期,军阀混战之时,基本没有经过比较系统的练兵,基本上都是一支军队拉起来了就用,打溃散了将领就跑,兵士落地为匪,等下一个又有军粮又有名声的将领过来拉队伍,就去参与。

然后周而复始。

直到后期诸军阀有了自己的正规军队力量,开始培养士兵们的忠诚心和战斗技巧之后,这样的情况才少了些。

所以哪怕是刘关张所领的军队,军纪也好不到哪去,更不用提后期据成皋的联盟军了。

像他们这种有关卡又有驻军的县城,一般的匪盗不太会来招惹,收入和支出不成正比,倒是郭野之间的农田可能会被打劫。

毕竟如今虽然将乱,但是还没有乱。尤其他们这种靠近国都的地方,直至董卓西迁,都会是相对安全的。

于此乱世,夏安然觉得要早做准备。

吕家为官家,吕伯奢也算有钱,请了些个护院,他们的庄子亦是在林深处,庄外种植密集的竹林,又是背靠山,易守难攻。

且山涧间还有可以逃跑的道,吕伯奢自知财帛动人心,警戒心自然也是不小。

他也算见过大世面的人,这点倒是用不着夏安然去担心,他所谓的早做准备,正是广积粮。

说到这一点,便要提提三国时期的灾荒了。

东汉末年,瘟疫、灾荒横行,甚至形成了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的三空情况。

黄巾之乱正是因为一场干旱引起的。

干旱一方面的确是和天气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当地农民并无修建水利设施的习惯有关。

夏安然打算乘着这段相对和平的时间段,将水利这一概念推广开来。

他有一个极大的优势,那便是成皋靠黄河。

黄河在三国时期还算是比较温顺的,当然这和此时黄土高原的现如今的气候、植被覆盖等情况都有关系,现在的黄土高原还是丰腴之地,雨带还没南移,温带季风气候带来的降雨,以及高水位的地下水使得这里的人们并没有想到过会有干旱这种事发生。

但是这种程度也就是让植物不会干死而已。

要让植物长得好,仅仅给予能不干死的条件,植物能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