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2 / 2)

其中,引起夏安然注意的,是一个中年文士,其指着县图同成皋县令仔细探讨,最后二者相谈甚欢,此人正是隔壁中牟县县令。

陈宫。

作者有话要说:  是的我的夏喵在三国的主要任务是种田(大概哦),是不是画风特别不同。

之前有人说夏喵当谋士……嗯……作者的脑子,当不了谋士啊!

本世界是一个三国演义加历史的合理化衍生世界。

正史上192年陈宫投曹,演义则是先投曹然后因为吕伯奢事件所以离开了曹操。但是正如前一张所说,曹操东行,先过成皋再过中牟,所以这件事情是不可能滴。

于是就融合了下,陈宫依然在中牟当县令,几年后因故弃官就走了,去投曹操然后再背叛。

这是世界的意志干哒。(我真喜欢这个背锅人)

三国时期的主粮是北粟南稻,小麦的种植是后来才开始普及的,因为小麦也是一种外来作物啊,我查了资料,原产中东地区,先到我国西北方游牧民族,然后在汉代进入中原,汉武帝开始推广种植,但是一直到三国魏晋才彻底普及开。

对于农民来说,浪费一块地去种全新的作物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私设在成皋,除了夏喵只有很少的人去认真种这个,一般就是种了当零食吃。(烤麦穗很好吃)

在没有土豆、玉米、番薯的时代……先种小麦吧,好歹小麦的亩产比粟米高啊。

小麦耐寒耐旱,因种植时间和收货时间不同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但是是一个东西只是时间不同(当然现在驯化后的种子也是不同的,农民会根据自己土地情况购买不同的粮种)养猫的人肯定知道小麦有多好发芽,你们给喵吃的猫草就是小麦,不是猫薄荷,猫薄荷属荆芥。

如果你不知道……嗯,怕不是养的假喵。

有关小麦明天再说。

我估计如果我能和夏喵对话,估计他肯定要说:这个垃圾系统,不能兑换土豆、玉米、红薯,要你有什么用。

没办法因为系统叫jj啊,哎。

我看到有人催攻了……(默默看一眼存稿箱,露出高深莫测的微笑)上一段攻是第七章出来的对吧,我尽量这次让他早点出来。

攻不是猪,猪已经被曹操吃了!!(捂脸)

攻也是曹操阵营的,不是原创角色,你们看一下夏喵的年龄,再猜猜?(不我觉得你们可能猜不到,嘻嘻嘻)

其实有人猜到一点边了,但是不完全对哟~

三国卷的长度我估计大概12w字左右,6k字一张的话差不多20章?说不定会在国庆节前或者国庆假期中完结,下一个世界是七侠五义 陆小凤的宋朝。

我想写大宋很久了,但是现在大宋写的人还挺多的,发现有些撞梗,所以还得重写一下大纲(托腮)

下下个世界估计是大秦,再后面一个应该是刘彻的那个大汉。

但是我现在……对秦汉有一些非常深的犹豫,理由大概就是——这两个朝代,没有吃的。

现在好多粮食都是张骞回来后带来的,就华夏本土的粮食……简直惨。

没!有!吃!的!

好难过……qwq

第68章 三国(三)

正史上, 陈宫在投奔当时是东郡太守的曹操之前是干什么的已不可考,所以如果他现在他是隔壁的县令……好像也没什么问题……不, 也有些问题, 如果是隔壁县令的话,为什么他会半路辞官跑去东郡投奔曹操?

中牟县是在接下来的三年内发生了什么事才让他起了心思弃官,然后去寻了曹操吗?

夏安然倒没去深思其中渊源, 三国连年战乱,史书失散,三家互相抹黑,不亲身去经理这一遭,都不知道孰是孰非。

这天傍晚, 他正在庄子里面看刚刚冒出了尖尖芽的麦田。

麦子下土已经一周了,这个时候都已经陆陆续续冒头, 再等两天, 如果没有冒头的地方这种子应该就是烂在里面了,需要补种。

夏安然在这批麦子种下的同时还种了一些,就是做补种移植准备的。

然后他忽然被吕家大哥叫了一声,说是有人找他。

夏安然捧着一盒麦草, 有些茫然得扭头看去。

陈宫就见到一个小少年,穿着粗布衣裳, 手上捧着一盒绿草, 脸蛋圆圆眼睛明亮,看到自己时亦是不慌不忙,落落大方得将绿草轻轻放下, 起身对着自己行礼。

小孩声音清亮,一言一行极为规整,看得出是受过教养的。

“小子夏安然,请问这位大人是……”

“安然,这位大人是邻县陈县令,”吕大哥在边上为二人介绍,从其态度来看,他对这位陈县令很有好感。“陈县令,这就是我阿弟。”

二人互相见过后,陈宫被引入内室。

庄园虽然现在没有再住人,但是夏安然这些日子在这里看着麦,也常有村人来往,所以也把厅堂整理了下,现在倒也是干净整洁能待客的。

三人纷纷坐下,陈宫对一个半大小儿也表现了足够的尊重,毕竟他来见的是夏安然,而不是吕大哥的小儿子。

夏安然本来想要让陈县令坐上座,却被推拒了,吕大哥也不好坐,最后三人干脆将上位给空了下来,就面对面坐下了。

陈宫先喝了口茶水,然后说明了来意。

他是来向夏安然道谢的。

成皋在黄河的上游,其直接影响下的下游就是荥阳县,本来同为河南尹之下,县同县之间关系就有些微妙,互帮互助免不了,但是互相攀比政绩也是免不了的,而修水利这事,虽然的确是好事,但是像成皋县这样要修大型水车的,就绝对不是自己一个县的事了。

成皋县县令也是个会做人的,他将这事禀告了长官,河南尹一听此事,觉得这是机遇,但也是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