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借着这个势头,又联系了好几家报刊杂志,开始围绕英伦音乐的理念进行反复的宣传。
一波接着一波,在大媒体报道完后……
还有一些八卦小报也被其误导,以为是什么火热的新闻,同样跟风报道了一阵子。
除此以外,各家乐队的大部分歌迷们也在争相讨论。
在网络还不算特别发达的年代里,成功坑蒙拐骗地营造出了一种虚假的繁荣景象。
哪怕当时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对英伦理念有多认可,也没有多少人像斯图尔特一样忧国忧民地意识到英伦音乐的重要……
但更多的人却在这种虚假繁荣的不断宣传下,也开始随大流地认为:咦,英伦理念的音乐这是要崛起了?
斯图尔特开心极了。
他还以为接下来就是英伦乐坛百花齐放的美好景象了。
但实际上,除了跳舞雕塑已扑街的<美丽的英格兰>,和早有预谋的行星乐队外,还没乐队认真搞出什么英伦创作。
并且,如果没有质量过硬的音乐代表作出现的话,虚假的繁荣终归会变成虚假的。
外部手段是很重要。
可一切的外部手段进展到了后期,却还是要靠真正的实力来支撑。
行星乐队的新专辑正是为此准备。
经过将近三四个月的猛烈造势和宣传后,将大部分英国人民的视线吸引到英伦音乐上后,终于等到了他们最合适的出场时机!
兰斯这几天克制不住紧张地都有点儿手抖:“吉米,你准备好了吗?”
詹姆斯每次都没办法抵抗他这种强势下却偶尔又流露出的脆弱,立刻握住他的手后,才肯定地回答:“准备好了。
——你怎么不紧张?搞这么大摊子,万一失败怎么办?
——失败啊,没事。那就回家排队领失业救济金呗,怕个鸟!
第146章 一场演出
在举办第一场正式演出前……
埃布尔还和詹姆斯他们重点商讨过一件事,关于演出场地规模的大小和票价的问题。
当时埃布尔给了他们两个选择:一个是模仿跳舞雕塑乐队,租一个大场馆,把票价调低,或者干脆免费。
这样做的好处十分明显,毕竟,人们对于免费的东西,哪怕不喜欢也不介意去看上一眼的。所以,根本不用担心没观众,缺点在于一旦演出不够精彩,根本留不住观众;
另一个选择就是选择小场馆,票价稍微贵一点儿。
这样一来,愿意买票入场的观众绝大多数都应该是乐队的死忠歌迷。等于是无形中可以将一些对摇滚不感兴趣、对行星乐队曲风也不接受的观众筛除出去。
同时,因为场馆的规模小,哪怕票价昂贵,按照行星乐队一向的号召力,也应该还是能卖光门票的。
所以,当再有人想买票入场,会惊讶地发现门票早早卖光了,反而油然而生一种‘这演出很火爆’的想法。于是,出于得不到反而是最好的心理,更想看了。
“当然要选第二种!”詹姆斯非常实际地说:“万一他妈的砸锅了,好歹我还赚了最后一波。”
他顺便吐槽了一下自家好友:“斯图尔特是个有钱不要的小傻瓜,我可不是。”
“人们总是更珍惜付过钱的东西。”兰斯也感叹了一句。
然后,他冠冕堂皇地说:“我不在乎钱,但比起大场面,我还是更喜欢小场馆爆满的感觉。”
于是,埃布尔就为乐队租用了一个能容纳三四百人的小场馆,并订下了第一场演出的时间。
虽然碍于场馆面积和票价的缘故,有些遗憾不能让更多的歌迷进入,但这场演出全程都会被高清录像,用于后期的宣传和推广。
事实果然如所料的那样。
稀少的票量,加上行星乐队出新专辑的号召,在很多乐迷还没反应过来时,票就被一些时刻关注乐队的死忠歌迷给买光了。
但行星乐队出道至今,全国的歌迷可不仅仅只有三四百人了。
所以,由于不知道乐队晚上只是出于实验性质地演一场,很多消息不灵通、错过时间没买到票的歌迷们,直到演出前才发现买不到票了。
于是,他们焦急地跑到演出场馆外的专属售票亭去排队,试图去购买第二场演出、或者第三场演出的演出票。等得知没有第二场、第三场的演出后,也不甘心离开,全都失落地站在场外来回徘徊,想看看有没有人出票。
当载着乐队成员们的车从街上经过,提前去会所排练时,詹姆斯透过车窗恰好看到了这一幕。
不得不说,知道有这么多人支持和喜欢自己,那感觉太美妙了,立刻就像是一针兴奋剂一样猛地注入到了血管里,还没上舞台,已经让人精神一振。
然而,每次上舞台前,状态都不怎么样的兰斯却在旁边低着头。
继前些天紧张到发抖后,他又有了新的解压法子,充满了神经质地一直在撕一个超市的塑料包装袋,还把塑料袋撕成一条一条的。
对自家吉他手时不时的情绪低落渐渐习以为常的詹姆斯无语地看过去一眼,不禁在心中叹着气地思索:“哎,怎么有人能把强势和脆弱结合得这么恰到好处呢?平时那么可恨,这会儿又那么可怜。他现在肯定紧张坏了,但我能怎么帮他?”
后来,当兰斯终于把那个塑料袋成功撕得支离破碎,仿佛完成一项事业一样松了一口气时……
他的制杖恋人从旁边变戏法儿一样地掏出最少十个塑料袋递过去,体贴大方地说:“撕吧,撕完还有,管够!”
必须得说,詹姆斯自己也不像是外在表现得那么镇定自若。
但他一向对未知的挑战都跃跃欲试,反而是一些常规的演出经常让他提不起兴致来,这使得他越是在大场面和关键场合越能稳得住。
而另一方面,兰斯也不是真如外在表现得那么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