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2 / 2)

腊月,因二皇子符生屯田有功,传旨嘉奖,赐奴二百,赏银五千。千户领单祁赐奴五十,赏银一千。夏人岳铮、倪俭、庄令辰脱去奴籍,授忠勇军司尉职务,圣旨勉励继续协助屯田。朝臣中有那专喜锦上添花的,启奏说二殿下的府邸年久失修,不够气派。虽然这是因为殿下一心为国为民奔波劳碌之故,但未免显得有失皇家体面……符杨一听,当场追加五千两装修费。

朝会之后,符杨询问儿子近一年来的详情,说着说着就到了吃饭的时候,长生于是陪父亲用膳。内侍把御膳呈上来,不过四荤四素八个碟子。这时节开国之初,又刚刚经历了饥荒,皇帝相当重视节俭。尤其在吃的方面,以身作则,决不铺张浪费。

长生垂手等父亲下箸。符杨端起饭碗,看了看,又嗅一嗅,送一口到嘴里细嚼。略带疑惑望着儿子:“这个是……?”

长生微笑:“没错,父皇,这个确是枚里“玉锦珠”。上次四叔去圣山见乌霍大师,我托他带了点儿种子回来。去年先试种了一小片,居然活了,今年就多种了两亩。可惜产量不高,没法推广,放在御膳房,算是儿子一点孝心。”

当初符亦带回去的几大车夏文书籍,顾知芳整理之后,把农书单挑出来,仔细咨询了身边西戎侍女,动手翻译其中适于枚里气候地理条件的部分。其时西戎并没有自己的文字,内迁之前,就用西域各国通行的文字记录语言。内迁之后,改用夏朝文字。

翻译工作完成,顾知芳将文稿交给符杨,符杨又交给尚书令符骞。符骞是个做事上心的人,找了一些识得夏文的人各处宣讲,向部落民众传授文中所载的技术知识,颇有成效。为感念锦妃之德,后来,专供王室的水稻品种就被西戎百姓称为“玉锦珠”。

符杨自少年时起,便胸怀大志,戎马倥偬。将近而立之年,得到了双十年华的锦妃。此后,这个异族女子秉承着锦夏闺秀独有的品格,陪伴了他一十六年。这位奋斗了大半生的当世之雄,如今已过半百。人年纪大了,自然很容易想起从前的事情,也比较渴望得到情感的慰藉。即使铁血威武如符杨,端着儿子花心思种出来的这碗饭,也忽然觉得珍贵无比。尽管这种瞬间的感觉一闪即逝,仍然令他在新年前夕加大了对老二的赏赐力度。

永乾四年(天佑七年)正月初三,长生在装修一新的自家府邸跟庄管家对账。庄令辰一边点数一边咋舌,忍不住打趣:“殿下这打秋风的本事如此高竿,真叫属下等望尘莫及。就不知殿下贵为皇子,这套招数都打哪儿学来的?属下实在是纳罕之至啊。”

长生想:打哪儿学来的?头一回跟着他顺手牵羊浑水摸鱼是什么时候来着?……心中摇摇欲坠,嘴里却淡淡道:“我天纵奇才,生而知之。”

庄管家闻言,闷在肚里憋笑,差点内伤。终于正色道:“敢问“生而知之”殿下,知不知道大殿下和三殿下最近心情不太好,可能出来活动活动呢?”

“正怕他不动。”长生把思绪拉回来,专心考虑眼下的事情,对庄令辰道:“把倪俭他们几个都叫进来——好不容易回了京,咱们再嚣张一点。”

第〇四二章 富贵逼人

天佑六年(永乾三年)十月初五,礼部将翰林院评卷大人们敲定的第一榜十名进士名册和试卷呈给皇帝,请陛下圣裁,钦点前三。要说在成千上万考生中脱颖而出闯入前十,水平上已经没有什么明显差别了。因此历来状元榜眼探花都由皇帝从前十名里勾出来。万岁爷亲自挑的,谁也没闲话。对当事人来说,更是莫大的荣耀。

赵琚坐在嵌着天然蟠龙出水纹大理石面板的紫檀御案前,手持金络象牙玉兰蕊羊毫朱笔,把黄绫玉版名册上十个名字逐一往下看。试卷他历来不耐烦细瞧,那些陈词滥调圣贤言论,在风流自赏皇帝陛下眼中,有如粪土,一钱不值。但是他心里也清楚,这个形式省不得,否则不定闹出多大风波。所以我们的万岁爷,从十六岁亲政算起,这活儿干了好些回,有时候挑三份书法最好的,有时候拿三份篇幅最短的,有时候干脆闭着眼睛抽签。当然,更多的时候,他压根儿懒得翻卷面,直接勾三个名字顺眼的。

十位进士的名字按姓氏笔画顺序排列,依次为横、竖、撇、点、捺。这十个人里头,自然少不了因额外“关照”提上来的。同样,也自有那凭真本事过关斩将闯进来的。

第一位,叫做王宗翰。皇帝看到“宗翰”两个字,眼睛里立刻仿佛揉进了沙子,紧接着头也疼起来。第二位,叫做元觺麟。皇帝正头疼呢,被元字后边一片蜘蛛网晃花了眼,直接跳过去了。第三位,叫做劳晤厷。皇帝想:“劳晤厷,劳无功,是个没福气的。”第四位,第五位……如此直看到第六位:李子周。嗯,这三个字倒清爽得很。

周者,全也。昨日右相和兵部尚书又来唠叨,说西戎兵眼下虽然退了,不定什么时候还会闯关,定要加强战备云云。赵琚听得心头烦闷,瞅着这个“周”字,便觉暗合心意,竟是十二分顺眼。再看看籍贯,越州人氏,也符合国舅的要求。因为上一轮状元刻意点了蜀籍士子,又对蜀籍考生多有倾斜,寓籍士民意见很大。这些人真闹腾起来,破坏力同样不可小觑。为平衡起见,宁书源建议皇帝今年点一个寓籍的状元。

行了,就是他。朱笔一圈,在李子周名字上边批了“状元”二字。

十月初八,秋试放榜。前三榜录取进士共计五十四名,后三榜录取举人共计三百八十名。新科状元乃是越州彤城士子李子周。

礼部送榜的官吏披红挂彩敲锣打鼓登门,直把人震得耳朵疼。街坊邻里看热闹的将整条巷子堵得水泄不通。子释眼晕半天,才想起来给送榜的人派发红包。

十月初九,皇帝在西京南郊新建的皇家花园“鸾章苑”召见新科进士,赐闻喜宴。席间和在座各位精英栋梁亲切交谈。温言勉励一番之后,开始闲聊。一会儿说桌上美食,一会儿论园中花卉,一会儿讲玄秘奇谈,一会评逸闻掌故。好在皇帝陛下总算记得皇家体统,没扯到香词艳曲上去。饶是如此,那些十年寒窗苦读圣贤出来的栋梁们也多数目瞪口呆,接不上茬儿。

倒是年纪最小的新科状元李子周,平素跟着家中兄长耳濡目染,几乎每个话题多少都能应上几句,把个赵琚弄得心头大喜:人才啊!正眼一瞧:仪表堂堂,气度从容,端的是年少有为。不禁心旷神怡龙颜大悦,当场赐了秘书省从三品司文郎的清贵职务。听说状元郎仍然租住民居,又赏了三进三出一所大宅子。

一个月后,当子释站在位于西京东南“恩荣坊”高级住宅区一座大院子里,看着内务府派来的小吏们打起飞脚帮忙搬家,竭力讨好圣眷方浓的新科状元,还觉得似乎在做梦。

——这富贵逼上门来,真真直叫人来不及晃神哪……

三兄妹足足用了小半天,才把占地十余亩的宅子整个参观了一遍。

皇帝赏赐住所,不着急的内务府拨钱现盖,要得急就直接采买。这屋子原主人也曾十分兴盛,到这一代衰落下来,子孙分家不匀,干脆卖了祖宅分现钱。装修布置都很见工夫,虽然细节处多有不如,整体规模和昔日彤城李阁老府邸却不相上下。

三个人都有些兴奋。看罢前院的大堂、偏厅、书房、抱厦,到了第二进院子。只见正面五间正房四间耳房,东西各三间厢房,两间耳房。又有月亮门通往两侧偏院。整个院子回廊环绕,中间一大片空地,本是大型聚会时摆宴席搭戏台用的。子归拍着手道:“太好了!正好做个练功场,那边树上挂几个靶子。”

第三进院子后边一溜后罩房,院中假山池沼俱全,颇得园林之趣。子释道:“我就住这儿了。每天上假山亭子晒晒太阳,下来坐池子边儿喂喂鱼。”

双胞胎一齐摇头:“不行。”

子归道:“后院潮湿,屋子里见光少,容易受凉。”

子周道:“而且于礼不合。哪有叫兄长住后院的道理。”他在中央机关上了几天班,说话走路,越发一板一眼。

子释叹道:“听这口气,也不知你是兄长还是我是兄长。”

子周窘了:“大哥——”

哥哥妹妹都笑起来。

“大哥,子周说得也有道理。他如今可是名动西京的新科状元,堂堂秘书省司文郎身份,你非要住这儿,万一让御史台参他个“不敬兄长”的罪名,多丢人呐。”

子周更窘了。看着眼前这对无良兄妹,无奈道:“大哥,你现在天天闷头校书,不见人不出门。喂鱼晒太阳,我看就是说说。真要住在这后院里,我怕你不定什么时候发了霉……”

子归啐他一口:“去!说点儿吉利的!童言无忌大风吹去……”

最后,还是按照规矩,子释住了东北角的正房,子周住东厢,子归住西厢。三人站在当中大坪里,四顾冷清空旷,那点兴奋劲儿过去,都觉得有些心酸悲凉。子归勉强笑道:“大哥,咱们是不是也该招些仆从佣人,把大户人家的派头再撑起来?”

在一对双胞胎心中,过去十余年少爷小姐富贵生涯,远不如近几年逃难亡命,挣扎谋生来得刻骨铭心。见多了生离死别,也明白了生命可贵。习惯了自力更生,更懂得了众生平等。那些虚名形式都无所谓了。只是如大哥所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过于清高,远离流俗,反而给自己添麻烦。

听了妹妹的话,子释也笑笑:“你管家,你看着办。”

没过几天,尹富文登门拜访,差点嚷起来:“新科状元,朝廷命官,家里一个使唤的人都没有,成何体统,传出去叫人笑话!”当场命身边随从尹兴回去,从家中领了六个仆人过来。对子周道:“我也不送什么了,就给你几个人使唤吧。他们都是在尹府多年,稳重可靠的下人。你天天按时去衙门点卯,家里就剩了大哥和妹妹,总得有人帮忙干些粗活。”转向子释,“我知道你怕麻烦,可是这么大个院子,总不能连个应门的都没有?后园那许多花草,也得有人侍弄……”

看兄弟两个都不反对,又冲子归道:“贴身伺候的人,还得自己挑才行。要买丫头小厮,跟尹兴说一声,叫他带你去。你挑好了,交给牙婆调教几天,再送到府上来。”

子归只好点头道谢。

尹家送的六个仆人,不可能往回退。退回去意味着不合格,必定使当事人受到严厉责罚。子归跟他们对答几句,口齿清晰的两个放在前院门房,略识文字的两个跟二少爷出门,剩下的两个替大少爷打理花园。六人皆兼任其他一切杂务,归三小姐统管。

六个都是粗使男仆,似乎确实需要几个干细活的丫头小厮。可是提起买人,兄妹仨都没什么兴致,这事也就放下了。

要说钱,三兄妹不成问题。除了子释收入不菲,子周也开始拿俸禄了。锦夏朝一向厚待官员,从三品文职月领俸银一百五十两,绝对属于高收入人群。兄弟俩都把钱交给妹妹,随她支配。三人均不是积财敛财的性子,收入增加,支出随之看涨。一般人瞅着,这三兄妹过得普通。家里没有富丽摆设,身上没有值钱配饰,穿的不过是素衣布裳,吃的也不过是家常菜肴。非得跟他们住一段才知道,人家过的是什么日子。

还是在花桥巷王家租住的时候,有一回尹富文派尹兴给子释送书,结果突然下起了大雨,于是被留下吃饭。这顿饭吃完好些天,尹兴啃着自家主人赏下来的鸡鸭鱼肉,还觉得味同嚼蜡。尹老板听说这事,跌足大憾:早知有如此待遇,就亲自走一趟了。

尹兴道:“也不过是些青菜豆腐,怎么那般好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