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1 / 2)

第五十一章

夏天跟着与自己官服、革带的花纹、制式一样的官员站到了一起。正二品,夏天挑了个中间靠前的位置。不过很明显他站的不太对,有几个人动了动,重新调换了一下,夏天的前面空了,后面挤了。他随意地向前晃了晃,装作自己刚才是没注意。

夏天刚站好,另一个公公又一嗓子,建文帝出现了。没等夏天来得及扭头去看,身边乎呼啦啦跪倒了一大片。夏天赶紧也跟着跪下,随着众人一起高呼“臣等参见陛下”云云。建文帝让大伙“平身”,朝堂之上又悉悉索索一阵响,大臣们又都站了起来。

按耐不住好奇心,夏天转过脸去细看建文帝:呃……珠圆玉润,白馒头似的一个人。平平常常的一个鼻子一张嘴,两只眼睛两条腿。夏天觉得这要是给换上现代人的衣服,扔进人堆儿里,早晚高峰挤个地铁啥的,也就普普通通一年轻上班族,实在是没有什么特别的。跟他叔朱棣的气势压根儿就不在一个层次上,毫无可比性。

夏天站在下面盯着建文帝神游,觉不出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当之处。可建文帝高高地坐在上面,随便扫上一眼,就看见了夏天的一张白脸正无比正直地面向着自己发呆。

“夏爱卿?朕今早听说你刚回来,怎么不在家好好休养几天,这么快就来上朝?”

没想到这么有面子,上来就先跟自己说话。夏天急忙几步走到地中央再跪下,“启禀万岁,臣……微臣没什么大碍,许久没回京城,都察院肯定堆积了很多政务,不敢再耽搁时日。”

建文帝点点头,“爱卿平身吧,一会儿再把离京的见闻细细道来,朕有话要问你。”

夏天谢了恩,站起来退回到刚才的位置,偷偷拍了拍胸口:多亏平时电视里的历史剧也还看看,这“启禀”“谢恩”啥的说得还算顺溜吧?想来梁泊雨这段时间装梁峥装得也不容易啊。

夏天这边还在暗自回味,建文帝那边一拍龙椅,恼了。

恼得不是别个,正是宋忠战败被杀,怀来失守,周边各城皆降燕王的事。接着满朝文武开始纷纷上前进言,积极热烈地讨论了燕王此举的起因经过和应付他的对策。夏天很快便认出了两个当朝的重要人物──齐泰和黄子澄。

齐泰主张将燕王反叛的罪行诏告天下,削去其宗室原籍。黄子澄奏请即刻派兵北上,务必将燕王的反军阻截在雄县、莫州、河间沿线以北。

当然这中间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比如有些文臣认为燕王到底还是皇叔,削宗除籍未免过份。齐泰白眼一翻:“他要是还把自己当皇叔,要是还记挂半点叔侄情分,就不会行此等大逆不道之举了!”

建文帝显然是是被这话激着了,立刻决定采纳齐泰和黄子澄的意见:布告天下,出师伐燕。

又是一番明争暗斗、唇枪舌战,谁还站在燕王一边,谁是建文帝的死忠,夏天看了个一清二楚。从始至终他都一言不发,冷眼旁观,直到建文帝最后宣布:启用已经年逾六十五岁的长兴侯耿炳文,配大将军印。以驸马都尉李坚为左副将军、宁忠为右副将军。命安陆侯吴杰、江阴侯吴高,都指挥盛庸、潘忠、杨松、顾成、徐凯、李文、陈晖、平安等分头率师并进。提升程济为翰林编修,任耿炳文军师。耿炳文长子耿璇任前都督佥事。传檄山东、河南、山西三地,务必保证北伐的军饷供应。又设置平燕布政使司,以刑部尚书暴昭掌布政司事。

如此算来,建文帝调集的数路大军,约有百万,明显是想一举攻下北平,不给燕王半点喘息的机会。夏天慌了:这么大阵势,区区十几万的燕军怎么可能敌得过呢?!梁泊雨的人马也不过万余,他一向以为随了燕王便有恃无恐,再立功心切,这要是两军交战,当个前锋啥的,他一个蹲了四年监狱,不懂历史没读过兵法的现代人,不战死也被生擒了!

可建文帝明显决心已定,夏天顶着夏文敬的身份也没有立场加以劝阻,况且眼前是大势所趋,有人造反,朝廷理当全力镇压。夏天还不知道建文帝对自己几个月来杳无音讯和未能执行圣旨及时阻拦燕王起兵的事到底有什么看法,想自己要在这时说错了什么,恐怕也只能是徒增建文帝对夏文敬的猜疑。于是只好咬着牙挺在那里继续保持沉默。

早朝结束,建文帝让人把夏天找到了文华殿,单独召见。

夏天跪拜之后,建文帝赐了座。

经过一个早朝,作为一个成长在社会 主义新中 国,在马克 思主义毛 泽东思想邓小 平理论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有为警察,夏天对见到古代皇帝的激动敬仰之情已经基本平复。他坦然地坐到椅子上,开始讲述早就准备好了的“北平探秘”“囚徒日记”以及“归途历险”。好在燕王已经反了,夏天断定自己再告什么状,泄什么密也不会对历史进程产生啥不该有的影响了。于是他口若悬河一个多时辰,不该说的一个字没提,声情并茂地把自己了解的情况全都跟建文帝讲了。最后夏天提了个请求:想要助耿大人一臂之力,随军出征北伐。

建文帝本来听得津津有味,打消了所有疑虑。可夏天说要跟着耿炳文去打燕王,他犹豫了一下说:“爱卿刚刚回来,朕这次又派了这么多人前去攻打北平,京中正缺良臣辅佐,子矜带兵出征的事,还是过些日子再从长计议。”

夏天还想说些什么,这时一个太监进来禀报:方大人求见。

方大人?莫非是方孝孺?!夏天方才在朝上找了半天,也没能认出将来会被诛了十族的悲催方孝孺是哪一个,想不到竟能在便殿见着了。

建文帝说让他进来,夏天站起身朝门口看过去。

很快,一个身形瘦小,面容凄苦的中年人走了进来。他拜见建文帝之后,起身看见了夏天。

“方大人。”夏天恭恭敬敬地行了个礼。

“夏大人。”方孝孺还礼,“多日不见,夏大人别来无恙?”

夏天笑笑,“如大人所见,尚且安好。”

建文帝让方孝孺坐下,又对夏天说:“子矜今天没什么事就不用往都察院跑了,早些回家休息一日。明早退了朝再去办理延压的公务不迟。”

夏天跪下谢恩,表示自己不需要休息,先告退去都察院了。

走到门口,他忍不住回头又看了看方孝孺的侧影,心里不禁替他惋惜:好好一个心怀天下、刚直不屈的治世名臣就要大祸临头了还不自知。唉──要是能救他一命,应该也不会耽误朱棣当皇帝夺天下吧?

出了宫城,坐上一直在等在门外的马车,夏天告诉唐小三去都察院。等到了都察院,夏天才明白为什么建文帝让他没什么事就先不用往都察院跑了。那地方离宫城还真是不近,竟然出了太平门还要再往西。不过既然来了,自然没有道理不进去看看,毕竟在能离开金陵之前,还是要每天都来打卡上班的。

接下来日子,夏天小心谨慎地辗转与皇宫和都察院之间,拿出了自己这些年来做警察的全部看家本事,每天心细如尘地对身边的人仔细观察、旁敲侧击,渐渐了解了一些宫中上下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也稍微适应了都御使夏文敬这个身份。

转眼两个月过去,真定传来了耿炳文北伐连连受挫,退守城中的消息。夏天背地里暗自欢呼:再见梁泊雨的机会来了。

第五十二章

所谓的“机会”是指什么呢?这个要从都察院的行政职能说起。

最初夏天以为都察院归刑部管,是负责各处刑名司狱的部门。跟他本来所从事的工作应该没有太大的出入,于是他很积极地投入到了夏文敬的日常工作当中,以便让自己在独处的时候可以不用老是惦念北边的战况如何。

可过了一段时间,当夏天废寝忘食、起早贪黑地把手边能找到的几年之内所有夏文敬处理过的案件相关资料都查阅了一遍之后才发现:原来都察院是个负责监察各地官署风纪、专管弹劾百官的政府机关──相当于港片里常出现的廉政公署。直接归皇上管,有事可以单独面圣禀报。跟锦衣卫有异曲同工之处,只不过一个在明一个在暗。

夏天猜不出建文帝在极力压制锦衣卫的情况下又让锦衣卫指挥使的儿子当都御使是不是有意为之,但这样一来夏文敬查案的时候想必确实方便。这从都察院里已结案件的办理过程周期之短和悬案的数量之少就可见一斑。当然也不能排除是夏文敬办事效率较高的缘故。

最后夏天把几桩比较重要的未结案件统计到一起整理了一下,他发现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一个线索:那就是官银。确切地来说是长久以来,黄河以北地区官银的划拨和收铸都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和漏洞。顺德、真定、保定、河间等几个个别的地方官员也曾多次把当地不合理的财政状况上报过都察院和朝廷,可事情似乎一直也没有被妥善地解决。

而这其中比较蹊跷的是,夏天找了几个人问过之后,他发现与这些案子的相关人员在前前后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不是横死失踪,就是被撤职查办,但整个案件的根本症结却一直没有暴露。夏天凭着本能的习惯,很自然地对其中所隐藏的真正原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是这段时间里,北平附近一带,除了两军交战格外引人注目,其它的事情都被暂时搁置了,夏天也就没往这些事上多琢磨。可这回耿炳文连连失利,各地官员又纷纷投降,夏天想如果现在跟皇上说:守城将领们之所以倒戈得如此彻底,很可能跟其中牵扯的各中利益有所关联。他要带人前去彻查此事,这样拔除贪腐隐患的同时,也许能够扭转战局。建文帝一定会答应让他离开金陵到真定前线去调查事件始末的。

用了两天的时间,夏天把手头的资料熟悉得差不多了,又预先想好了说辞,便进宫去面了圣。

他去得很巧,方孝孺、齐泰和黄子澄这几个建文帝的主要领导班子都在。夏天本来不想当着他们的面说出自己此次前来的目的。可建文帝一再地让夏天有什么话尽管直言,他只好把几个疑案的来龙去脉说了,然后提出自己的质疑,说要去真定等地仔细地调查一下。

结果出人意料,在场的包括建文帝在内,对夏天的话都表示了不同程度地吃惊,很明显他们对于夏天所说知之甚少。方孝孺更是在说明自己完全不知情之后,表达了极大的愤慨。

夏天有些傻眼:开始后悔自己想去真定心切,没有考虑到整个事情既然压了这么久,不能排除是夏文敬有意隐瞒,自己的举动未免草率。同时也很疑惑:这么大的事,难道夏文敬没在朝上禀报过?即便不在朝上说,凭之前了解到的他为人处事耿直清廉的态度,私下里他怎么也该把如此严重的问题跟皇上透露一二啊!

建文帝果然开始发问了。

“子矜,你今天说的这些情况,虽然朕也曾略有耳闻,可在你从北平回来以前,有关官银统计数目有出入和部分铸造成色有问题的案子,你都是有了结果才呈报给朕批阅查看的。而且你原来不是说涉及的人员和范围有限,是地方小吏财迷心窍偶尔为之吗?怎么刚才经你如此分析,好像很多事情远远不是你离京之前说的那么简单啊?难道是都察院又收到了新的申状,了解到了什么新的线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