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1 / 2)

这才真是好心办了坏事。

承乾帝长期服食丹药,身体已经产生了一定依赖,骤然停止,本就是件极耗元气的事。

他身体虚弱,承受不住也在常理之中。

但后果凶险至此,却与承乾帝阴差阳错服了枳术丸脱不了干系。枳术丸本是健脾消食、行气化湿的药,他身体虚弱,经此药一激,身体自然就崩溃了。

杨进不能处置李德宝。

他虽行事不妥,但难得忠心耿耿。若是少了他,承乾帝在宫中的情况可就更加难以控制。

何况承乾帝安危未知,现在也不是追究责任的最佳时机。

想到此处,杨进当机立断把御医唤了进来,对他们说道:“方才我问过李公公,父皇这几日胃口不佳,停了李道长的丹药,服了一些枳术丸。”

御医们相互看了看。

皇帝用药,必须经过太医院记档,这是宫里的规矩。承乾帝私下用药,可这枳术丸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又是否可靠,这些全都是攸关性命的敏感问题。

“父皇的病情要紧,其他先搁置吧。”杨进道。

有了太子口谕,御医们也有照办。对症下药,承乾帝的病势总算有所缓和。

而过了四日,神医孙靖便赶到了长安。

孙靖在民间素有“气死阎王爷”的称号,传说只要人还有一口气在,无论病的多严重,他都能妙手回春。

这话当然不乏夸张的成分,但也说明了孙靖医术之高妙。

凭着太子特谕,孙靖畅通无阻地进皇宫替承乾帝诊脉。他很快就诊出病因,摇摇头道:“皇上的身体已如风中残烛,再也经不起一点折腾了,难啊……”

这话真论起来也是大逆不道,但此刻谁也没有心思追究。杨进皱着眉头问:“孙神医定有良策?”

“只能慢慢调养,顺利的话,也能恢复十之五六。”孙靖道。

这已经是一个让人喜出望外的答案。

御医们有些无语,觉得不带这么欺负人的,能恢复十之五六还做出一副不满意的模样,是故意羞辱他们吧?

杨进的脸色好转了许多,数日来的沉重都因为孙靖这句话而烟消云散。

他立刻道:“如此,调养之事便交予孙神医全权处置,务必尽力治好父皇。”

话音刚落,院正就跳出来反对。他说孙靖并非御医,来历不明,万不可将皇帝千金之躯交予此等山野村夫手中。

杨进瞥了他一眼,目光中已经有压制不住的怒火:“院正的意思是,要让尔等庸医来贻误时机、坐视父皇病重吗?!”

这话说的实在是重,院正不敢再争辩,心道反正等皇上病愈怪罪下来,人人都看到是太子一意孤行;话说回来,万一治不好……他更不应该和未来皇帝对着干。

于是孙靖就开始正式替承乾帝诊治。

他不愧有神医的称号,连接施针数日,承乾帝就睁开了眼睛。

当时天色已晚,只有孙靖和杨进在承乾帝身边,他沙哑着嗓子叫了一句:“太子……”

杨进一个激灵睁开眼睛,然后立刻喜极而泣。

承乾帝见状很是欣慰,觉得自己没看走眼,老五果然是个孝顺的。

杨进伺候承乾帝喝过水,扶着他慢慢躺下,接着后退几步直挺挺跪倒在地。

“这是为何?”承乾帝惊讶地问。

“儿臣向父皇请罪。”杨进说着,将这几日发生的事原原本本说了一遍,包括李德宝和他自己在内。

杨进的叙述简短而客观,没有一点藏私。

末了他满面泪痕地以额触地,哽咽道:“儿臣害父皇遭此险境,实属不孝,请父皇责罚!”

承乾帝听完沉默许久,却没有接杨进的话,而是将目光转向跪在一旁的孙靖,问道:“这位就是孙神医?”

杨进点头道是。

“你先下去,朕有些事要问问孙神医。”承乾帝闭上眼睛,语气疲惫。

谁也不知道承乾帝问了些什么,但几日后他下了一道圣旨,称圣体染恙,需要静养。在这期间由皇太子杨进监国,全权代理朝政。

而那个道士李淳,直接被没收全部家当,一穷二白地赶出皇宫去。

见到这结果,杨进终于彻底松了口气。

看来他没有堵错,承乾帝虽一时迷恋丹药,心中毕竟还是清醒的,分得出好坏忠奸。

——

承乾帝是个干脆的人,说是静养,当真将政事都交给杨进,自己在后宫躲清闲。

后者最初几日尚有些手忙脚乱,不过很快便寻到方法,将政务处理的井井有条。

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杨进自己决断,重要的、或拿不准的,他都前去请示承乾帝。

如此一来,大周上下风平浪静,而杨进也在这过程中迅速成长着。这情形让等着看他笑话的人坐不住了。

一日,杨禹入宫探望承乾帝,聊了一小会儿家常之后,他做出欲言又止的为难模样。

等承乾帝想问,杨禹才将杨进那日在御医跟前说的话合盘托出,末了道:“儿臣本不愿说五弟不是,可是这事关父皇安危,儿臣到底也不敢疏忽。况且,这孙神医也是五弟找来的,前后一联系,儿臣心中甚为惶恐……”

承乾帝听罢,半晌问道:“你如何得知老五与御医们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