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和高村长高大娘以及张木匠夫妇的商量请教之后,风夜请了参与盖房子的全部帮工、高村长一家、高二一家、张木匠一家,还有李氏一族的族长和族里跟风夜这一脉比较亲的几家堂叔伯以及村里所有的小孩来吃酒庆贺,同时也请了高村长和现在李氏族长共同主持仪式。
办酒需要采买的酒菜香烛等等一应东西是风夜在高家和他的堂伯父李胜林一家的帮助下采买妥当的,而风夜既要决定各项东西的操办,又要跟族长请教乔迁入伙需要注意的事项和仪式步骤,整天忙得团团乱转。
到了初五的下午,村里的帮厨等人就在风夜家忙活开了。
到了吉日这一天,卯时未到,风夜就被其他人叫起床,洗漱沐浴完毕就在众人的簇拥陪同下去村头的庙里祭神,一整头的烧猪、整只的鸡鸭鹅、五粮蔬米、一应干果齐全,由一队人抬着去。
先祭了天神庙,再接着是观音庙、土地庙和宗祠,每到一处,族长都要念一篇之乎者也的祭告文,风夜在一边听得直瞌睡偏还要装着恭谨的样子,严谨的按照高村长的唱诺又拜又念吉祥话,之后回到新家,祭过祖宗牌位,才正式摆酒闹腾。
酒席摆了两天才宣告结束。
等到入伙完毕,正式入住新居,风夜不由得大叹了一口气:终于搞完了,真是累死人啊,原来住个新房子也不是那么简单的。
作者有话要说:更得少了点,今晚可能还会再更一章。
关于有些筒子担心偶弃坑,在这里请放心,偶一定不会坑的。
18
18、婚礼 ...
风夜搬家没多久,村里有一件事转移了人们对风夜和他的房子的注意力——高村长的二女儿彩丽要出嫁了。
彩丽姑娘的夫家是县城附近村子里的一户农家,家底殷实,听说未来的公婆脾性也不错,高家对对方的家里也是知根知底、甚是满意的。彩丽姑娘订婚有两三年了,家里嫁妆什么的都准备的比较充足,所以这次的酒席几乎请了蝶山村大半的人家。
风夜当然也在受邀之列。
为了贺礼的事儿,风夜去了一趟县城。
这年代送贺礼最是简单,根本不用考虑受礼人的地位、身份、爱好等等麻烦的东西,只要不是犯忌讳的基本都可以。这是风夜向张嫂子请教得来的,彩丽的一些嫁妆是张木匠做的,当然也被请去喝酒,张家就准备送一副张木匠自己做的雕花八宝盒。
风夜想了想,觉得送块布就行了,到时候再封一个利是(红包)就可以。
风夜逛了东市,觉得不太满意,就转头去了南城的一家绸缎庄。装饰豪华的店铺里面全是上好的各种布料,柜台上还有几件做样式的袍子。风夜挑了一块鹅黄底配橙色花纹的丝绸,店家的服务不错,听说是送礼,还帮忙包装好。风夜干脆又买了两块棉布,一块白底蓝纹一块天青色,拿回去请高二嫂子帮忙裁了做袍子过年的时候穿。
买完又回去东市,买了一套紫砂壶茶具和一套待客用的茶杯以及家里缺的锅碗瓢盘一应物事。
——
到了喝喜酒那天,风夜特地跟张木匠一家同去,要不然他保不准有什么失礼的地方,人多的时候还是低调点比较好。
婚礼的前一天晚上酒席就开始了,来到高家的时候人已经很多了,在收受贺礼那里风夜看见送来的礼果然是五花八门,米啦肉啦活的鸡鸭鹅啦兔子啦皮毛啦什么都有。风夜递上自己的贺仪,除了一块绸缎之外他还封了二十文的利是,不敢封的太多也不能太少,要不然村里又有得议论了。
婚礼当天晌午左右,彩丽夫家那边的迎亲队伍就来了,喜庆的唢呐吹打声隐隐的传来,风夜跟着村里的人一起到村口观看,古代的婚礼啊,可是新鲜玩意儿,难得碰上一回。
队伍到了村口,一长串的鞭炮声就响起来,高家这边的喜乐吹打声和鞭炮声跟着也回应似地响起,顿时场面变得喧闹至极。等烟雾散去,来迎亲的队伍被请进了高家,可风夜却看见披红带花的新郎正一个人笑着站在村口的路上。
风夜疑惑不已,正想拉个人来问,风夜就看见高小明在一群小伙子的簇拥下,手上红托盘里端着一杯茶往新郎嬉笑着走去。走到新郎面前时,新郎从怀里掏出一个红包放进高小明的托盘,然后端起茶喝了。而高小明则当众拆开红包,里面应该是银钱,风夜看见高小明在数,然后跟在高小明身边的那群小伙子就发出大大的叫好声,新郎就在高小明的带领下回了高家。
风夜看得好笑又疑惑,找张嫂子问了,才知道那是这里的婚礼固有的风俗,新郎要给小舅子红包,小舅子满意了才能进新娘的家门,而新郎喝了小舅子端上的茶就表示新郎对小舅子也就是新娘的娘家也很满意,将来会善待妻子爱护弟舅,双方再次对这桩婚姻表示认可和祝福。而如果小舅子不满意新郎给的红包则要另外再加封,茶也要另外再敬,新郎才能进新娘家把新娘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