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爷请不要折煞奴婢,奴婢一定尽心尽力,定要在外夷面前显我晏国国威!”吴墉神情坚定。
凌蔚恍然见到了第二个郑和似的。
不,这个人说不定比郑和更加厉害。毕竟他出行的目的和郑和不一样。所留下的名声也不一样。
如果航行的顺利,他还准备“唆使”陛下来个环球旅行呢。到时候说不得吴公公会成为环球旅行第一人,那才是真正的千古留名。所有国家所有教材上,都会写着,某年某月某日,大晏朝的官员吴墉,首次完成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个球。
到那时候,真的是没人会记得吴墉是个太监,只会记得他是个伟大的航海家。如果再加上他出游列国的经历,说不得还会说他是个伟大的外交家。
嗯,说不得还有伟大的冒险家?
其他太监羡慕的两眼通红。不过以后还有航行的机会,以后皇子们也不会此次出行,若是吴墉干得好,以后主管航行的人肯定都是他们这帮太监。到时候船上可不止一个名额。
他们一定要好好表现,跟着出航。
就算达不到青史留名的程度,但是代表咱大晏朝出行,就是一件十分扬眉吐气的事。能离开皇宫,到处去逛逛,也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
到了外面,他们就不是奴婢,而是代表大晏朝的主人,是必须要挺直腰杆子,必须大声说话,必须保持尊严的人。
太监缺少的,就是尊严。
于是皇帝陛下发现,自从答应吴墉出使国外之后,其他太监们就跟打了鸡血似的,恨不得事事做到完美。
皇帝陛下叹气。凌蔚真是懂得人心啊。而最重要的是,凌蔚是把任何人都当人,即使是残缺的阉人,在凌蔚看来,也是一个完整的人,也能拥有自己人生。
所以太监们才会跟打了鸡血似的。
或许他看人太狭隘了。无论是官员、平民、还是太监,只要是人才,都是可以用的。
凌蔚只是想着郑和的事,又想着太监基本上整个身家性命都系在皇帝身上,做出行外国的事比较放心,才推举了吴墉。
他没料到,会让皇帝陛下开始任用太监为官。
这影响后世褒贬不一。但对于凌蔚,评价都是正面的。说他是一个有着人性光辉的好人,一个有着平等思想的好人。
凌蔚身上的圣光足足的,简直闪瞎人眼。
……黎瑚在知道在出行名额上,是激动的。
因为这名单是凌蔚觐见皇帝陛下后才出来的,众人多认为这名单肯定有黎瑚的参与。
黎瑚一直认为,自己被大哥连累,上次出使倭国没有自己,这次出使外国肯定也没自己。
没想到居然有自己,自己还主管护卫,有这么大的权力。
一定是凌蔚进谏!除了凌蔚,还有谁能有这么大的能耐让父皇改变主意!
于是黎瑚专门来到凌府,对凌蔚千恩万谢。
凌蔚表示一头雾水,你说啥?我干啥了?
黎瑚表示没关系,我知道你不愿意说,我心里明白就好!我记住了!
凌蔚:?????到底发生什么事了?他又背上了什么他自己都不知道的锅了?
第九十八章 序曲
出海的事,自然又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
凌蔚表示,这些年在朝中掀起的轩然大波太多了,他都麻木了。
啧,说起来这些大波好像和某人没关系似的。
朝中人这时候也都明白了,感情皇帝陛下说要让凌蔚去工部完成一个秘密任务,就是说的出海啊。
其实出海什么的,因为凌蔚做出了详细的收支计划表,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不但不会耗费国库,还会赚一大笔。所以有人想用虚耗国库的理由反对,也被堵住了嘴。
倒是有人想说这种商业行为不符合大国之威。凌蔚就呵呵了,说的好像白送就符合大国之威似的。白送才掉身价吧?何况白送的话,钱哪里来?他倒是挺建议陛下来个众位大臣众筹的,想必这位大人如此为国家面子着想,肯定愿意第一个出钱吧。
皇帝陛下严肃的点头,如果卿家你先捐钱,朕可以考虑。
那位反对的人就哑火了。
不过倒是没有人抨击不该出去的。这种扬我国国威的好事,怎么也不能明面上反对。何况凌蔚带来了那么多“所谓的外国技术”,极大的提高了晏朝的国力,也引起了别人对海外的好奇。
当然,如果能寻找到凌蔚曾经的“华国”就更好了。
凌蔚虽然不上朝多时,但他上朝(无论是巧合还是有人帮忙)就没在嘴炮上败下来过,这次也不例外。
凌蔚觉得自己胜之不武啊。皇帝陛下同意,辅政大臣全同意,四部尚书举双手支持,船也造好了,后勤物资和货位甚至人选都定好了,你其他渣渣朝臣还有反对的余地吗?
所谓反对,要有一定地位的人反对才奏效,不是你几个位置靠后的官员凭着嗓门大就可以的。
世家还以为他们在朝堂中的人多声音大吗?没有一个混到高层,朝堂中其实早就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了。
皇帝陛下从继位开始,就悄悄的挪动朝臣们的位置,现在四部尚书都是他的人,辅政大臣待于铮上位,也已经完全掌握在皇帝陛下手心。
黎膺自始至终都是皇帝陛下心腹,另一位宗室是个没张嘴的葫芦,绝对的中立,不掺和任何事;钱琥是跟着皇帝陛下的老部下,王琪则是世家力量的代表,后来也迷途知返投靠皇帝陛下,提早的告老还乡,把辅政大臣的位置让出来。
军队那边,轩辕家、凌家、宁家三家已经把握了大半军权,其他庶族出身的后起之秀,比如史慈,也在军中具有很大威望。
文武高官都是皇帝陛下的人,世家还能怎么蹦跶?
还是那句话,世代兴盛才能叫世家,现在他们已经衰弱了,很快就能从世家的位置上被踹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