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1 / 2)

他上辈子没碰过燕京的房地产,但燕京的房地产发展他还是记得非常熟的,一来在这里生活过好些年,二来燕京作为首都,什么政策都是从这里发出来的,他想不关心都难。

记忆虽然有些模糊,但只要大概保证自己买下的房子在五年内不会拆迁就好了。

五年是个坎,潮流总在变,审美也会变,现在的甜点屋店内装修时尚又洋气,但要是看了五年,不落伍也得腻。

为了保持新鲜感,也是为了不让店内显得老旧,三年一次小装修五年大变一次也是有必要的。

一次装修的成本平摊五个年头,这也是非常低廉的装修成本了。

毕竟时尉在算利润时,是将装修成本和“租金”一起算进去的,在平摊到每个月上,这样算出来的利润才称得上有参考价值。

另外,早期的拆迁条款其实并不像后世传得那样拆迁户就能赶上阶级跳跃的速度。现在的拆迁条款里,用的还是那种只比市价高一点的价格买下,另外再给一百块钱当做租房补贴。

老房新房的价格不一样,被拆的人家拿到钱,一下握着好多钱的感觉虽然好,但搬家不是个轻省的活,破家值万贯,搬个家什么都累,搬两次的话就更累了!

为什么说是两次呢?

买房是要办各种手续的,一家子从老房子那里搬走,才能拿到属于自己的拆迁款,但新房子还不属于他们呢。

新房是快,但新房价格高啊!要么选择掏空存款买个更老家差不多或是更大的房子,要么就选择住到更小的地方。

虽然也可以不花更多钱选择老房子,但老房子的市场是供小于求的,卖的人少。拆迁拆的是一大片区域,不仅粥少僧多,而且还会刺激房主把价格提上去。

一直得到了好几年以后,拆迁的条款才能变成用高于市价多少多少的价格或是用新建成的商铺或是房屋作为补偿。

是为什么变来着?

时尉记得,中间是发生过几个影响很恶劣的事情。

但真要想的话,一下子还真是有点想不起来。

“……柔城今年……”

走过路边报亭,看到老大爷听着收音机拿着报纸在那摇头晃脑,时尉记起来了。

就是柔城新区。

柔城新区的事情闹得很恶劣,拆迁拆迁拆死了一批人。

新区那地方在柔城边缘,老百姓九成九都是穷苦人家,地价低且没多少存款。

拆迁条款给得又苛刻,甚至是低于本就便宜的市价的。老百姓拿了拆迁款,没了房子还买不起房子,只能租房勉强过着。

但这些年的经济那是飞速增长,物价也越来越高。柔城更不用说了,街头茶叶蛋一两块一个都快成常态了,八十年代的一两块啊!

钱没到手几年,挣得比不上花的,几年就什么也没了。

在这种环境下,能闹出什么样的事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闹大了,自然是要彻查的,拉下了一批人,又上了一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