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2 / 2)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

1.我看有读者不理解为什么这种捕风捉影的事都可以胡说,但其实是真可以这么干,他们还不需要受到惩罚的。并且,他们也不需要去查证核实,哪怕发现是诬告,倒霉的也只是消息来源人,而不是负责弹劾的他们。

——宋廷有意强化台谏之权,将“风闻言事”确立为台谏的一项特权。所谓“风闻言事”,即台谏弹劾政府,君主“不问其言所从来,又不责言之必实。若他人言不实,即得诬告及上书诈不实之罪。谏官、御史则虽失实,亦不加罪”[注释],有点类似于现代议员的言论豁免权。君主也不可以追究风闻出处,台谏有权拒绝君主的诘问。宋神宗时,御史彭汝砺弹劾官员俞充,神宗要求彭汝砺讲出“所言充事得于何人”,彭汝砺即明言拒诏:“臣宁自劾,不敢奉明诏。”最后,“神宗用汝砺言,故罢充”。《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2.计省:即财政部

第九十二章

在馆阁的职官设置方面,大多并无常额。

因此,在苏嵩被撤职查办后,朝中始终未曾下达新的集贤院学士的任命。

赵恒和寇准倒是有那么点心思,想将陆辞提拔上去。

然而他们也很清楚,陆辞毕竟资历太浅,如若升迁过快,怕是会叫类似苏嵩的诬告事件层出不穷,适得其反。

索性仗着馆中清闲,暂时什么人也不派了。

院士空缺的情况下,陆辞等一干集贤校理,就这么直属于总领集贤院的大学士的调配了。

众所周知的是,集贤院大学士素来由宰相中的次相或末相所带,可只名义上如此,却是无在馆职事的。

陆辞在经历过短短半天的不适应后,很快意识到,没了顶头上司管辖的自己,倒可以充分放飞自我了。

这让他充分地松了口气。

他原还想着,比起有个精明上司针对自己,当然不如蠢人上司盯着自己来得好对付。

要是来了个似晏殊那样的聪明人一天到晚盯着他为难的话,那还不如尝试保一保苏嵩呢……

谁知等来的却是意外之喜。

眼下这种干脆没有上司,彻底放任自由的状况,自然是最理想不过的了。

外加隔三差五送来家中的御膳,以及据说下个月起就要加厚的俸禄……

作为三位友人信守承诺、寄来小食,无意中就帮他坑了苏嵩一把的小小回报,陆辞一边在上班时间光明正大地摸着鱼,一边给他们精心准备小礼物和回信。

有被拆包裹的前车之鉴,尽管从常理判断,短期内是不会再有后继者了,陆辞还是出于谨慎起见,未准备任何价值超出那包零食的回礼。

他既然是在主掌藏书的集贤院中任职,触手可及的合适回礼,自然就是这些外头难见、又只供官员借阅的珍稀书籍了。

参照晏殊的借书偏好,陆辞将陆续追回的这批出借藏书,挑出几本来,亲手抄录了一份,就分别给三人寄去了。

只是,出于对朱说所在的邕州两面环敌的处境的担忧,他还特意将来时头一日所读的那本《火药要录》给抄了出来,连带自己提供的几个配比改良思路,一同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