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旦眼眶干涩,沉默许久后,才在赵恒的催促下,痛苦地垂下了头,无力道:“恕臣无能。”
王旦不似王钦若那般,擅说讨他喜欢的漂亮话;也不似寇准那般,只说些丧气的难听话。
但他每说一句,不管中听也好,不中听也罢,都是实话。
听得心目中最坚实的一道壁垒,也承认了自己的无能为力后,赵恒的心,也迅速地沉了下去。
“这不是,都已经有人预见到了吗?”
他沙着声音,痛苦地问道。
然而朝中一片寂静。
根本没有能回答这话,或是敢回答的人了。
在一番无果的探讨后,哪怕赵恒再糊涂,也不可能真处分了王旦这么个唯一能做实事的宰辅。
王钦若挨了训斥,正狼狈着,也不敢在这时冒头,让陛下对王旦进行贬谪问罪,而是夹起了尾巴,老老实实地先不吭声,伺机而动了。
王旦被官家寄以重望,苦笑之余,也只有按部就班地继续下令了。
祈祷之事,暂且无人敢提,倒也省下了财力物力吧。
退一万步来讲,即使底下人阳奉阴违,所做防患措施不过杯水车薪,那也好过对此一无所知,什么也不曾做过的好。
王旦苦中作乐地想着,遂要求地方官吏,组织最大人力去扑打蝗虫,再按照陆辞第二道奏疏里的捕蝗法行事。
命令还未被快马送到,外头的蝗灾,就仍以不可挡地势头,四处横冲直闯了。
纯粹敷衍了事的州郡,受灾俨然最重,几乎寸草不留。
而稍微费了些心思,清扫了一番治下地里的虫卵的,相对好上那么一些,但也受到周边飞蝗群的袭击,损失惨重。
……
五月三日,汾州。
随着天气渐渐暖和,陆辞纵使知道自己已尽了人事,但也还是密切关注着气候的变化。
他清楚,蝗灾若要发生,就只可能是这段时候了。
汾州城内的蝗虫卵,已被扫得干干净净;农人栽种的庄稼,也有近七成换成了蝗虫不喜的豆种;用高价收上来的稻谷种子,也全放到密封的仓库里去了。
汾州内部,几乎称得上铁板一块,基本不可能兴起蝗灾。
除非是受了周边城池的波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