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页(2 / 2)

方孝孺驾着马车进入应天府的城门。

他跟随父亲的调任,在杭州生活了许多年,那里虽然不差,到底没有京城繁华出彩,抬头望见高大巍峨的城墙,那种身感渺小的情绪,让他忍不住赞叹出声。

远远的,他还能看到宫门与旁边的屋舍,那朱红色的边墙,还有上面的琉璃瓦,是整个大明最美的建筑,透着一种通天的雍容华贵。

车里的方克勤道:“孝孺,怎么样,京城好不好啊?”

“人很多。”方孝孺道,“父亲,老师的家应该往哪里走?”

方克勤道:“你已经是个大人了,应该自己去问问。”

方孝孺点点头,把车靠边停住,拉着一个路人道:“这位大哥,请问宋府怎么走?”

被他拦住的是个挑着水果的汉子,低头一看是个小孩儿拦住自己,穿着打扮不太富贵,嘴里又说的是别地方言,还口称找什么“府”,便疑惑道:“你找什么府?你找它干什么。”

方孝孺拱手道:“我是杭州的儒生,第一次到应天来拜见师父,师父虽在信中写了地址,但并没有说清,请大哥帮个忙吧,我找的是宋府。”

汉子放下了戒心:“宋府是吧,应天府里有百十来个宋府,你找的是哪个?”

“是任翰林院学士的宋大人的府邸。”方克勤道。

“什么学诗?”

方克勤这才意识到自己用词太文了,想到父亲与堂上百姓讲话的模样,改口道:“就是,就是……教导太子的那一位先生他家。”

“啊!那一位宋大人!你怎么不早说,顺着这条路走到头,再往右拐,看见豆腐店以后左拐就是了,那一条街上全住的是大官。”

“谢谢大哥。”

方孝孺道了声谢,又跳回车上,马鞭一扬,赶着车朝前走了。

那汉子抬了抬肩上的扁担,乐颠颠也走了,带着助人为乐的快乐走出去几十步后,才反应过来,惊讶道:“太子的老师也是他的老师?”

赶了一会儿车,方孝孺的肚子咕噜噜响起来,正要拿干粮饼子出来吃,却听到身后传来动静,一扭头发现方克勤掀开帘子出来了,急忙道:“父亲,你怎么出来了?是不是水袋里的水喝完了,我去路边给您买壶茶吧。”

方克勤在杭州知府大牢里关了几天,身上有些伤,出来以后又帮着袁凯计算军需,抓人拿人,积劳成疾,身体一直不太好,这段日子修养得差不多了,又带着方孝孺上京。方孝孺生怕他病情恶化,主动照顾了一路,甚至亲自在外面赶车,夜里和衣而眠,睡在旁边,孝之一道实在被他贯彻到了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