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他省着用,到时候都还能有结余。
“三宝你在外不用省着,该花的时候就花,家里有银两。只是、到时你上京城 去参加科考,阿爹也不知道能不能陪同你一起去。”李山谷就是这么相信他儿子一 定能考过乡试,考到京城去考试,到时候他还不一定能陪儿子到京城去考试,他在 担心这个事情。
“你年纪还这么小,一个人出门在外阿爹也不放心。若是阿爹没有空闲,到时 看你二叔那是否能安排过来,阿爹就让你二叔陪同你一去上京城去考试吧。”
“阿爹,这个事还远着呢,上京的事等我考过了乡试,咱们再说吧。到时候我
跟老师商置下,这边我会安排好的,阿爹你不用太担心这些事情。”李问是知道家 里的事不少,家中还有老老小小都要他阿爹一个人照顾,村子里的作坊也要他阿爹 管理,就是他爹想陪他去考试,他都不放心。
至于让他二叔陪他去考试的事,李问想了想,就说道,“阿爹你也不用让二叔 跑一趟,太麻烦了。二叔家中也有一大家子人在,你让二叔过来了,二叔家中没个 人看顾也不成。”
他们总也不能因为自己家的事,就麻烦别人吧。
这些年他到南阳来读书之后,也没怎么在家中,不过李问对他二婶那个人是了 解的,就是个脑子拎不清的,没少给家里惹事,好在他二叔是个明白人。
“这……”听到儿子的话,李山谷的眉头轻轻的蹙了起来,儿子去参加科考不 仅是他们家的事,还是他们整个家族的大事,这背负着他们整个李氏家族的兴衰。
“阿爹,你别想太多,船头桥头自然直了。等我考过了这一次的乡试再说吧。 ”乡试就在今年的八月了,现在距离乡试没有多久的时间了,李问是想等到走过一 步再作下一步的打算。
不过就是到京城去考个试,到时候要是他考过了乡试,老师那边想来都会为他 安排好一切。
“阿爹,还有个事,我得同你说一声,今年过年我怕是没法回家去过年的了。 看到时候如何,我再给你们寄信回去告知你们吧。”李问知道今年过年回去的可能 性不大,因而还是要提前同父亲说了一声。
李山谷点点头,表示理解的说道,“阿爹明白,你做你的事就好,阿爹同你阿 娘们都是能明白的
儿子从小就比别的孩子懂事,所以孩子出门在外,他们虽然是担心儿子在外面 吃苦,倒是从来都不担心儿子在外会做什么坏事。这些年下来,儿子这里有个什么 事都会寄信回去告知他们,同他们商量一番。
在南阳这边留了两天,儿子也看过了,李山谷就要启程回去了。
知道他阿爹要走,李问也没有多留他阿爹在这边,的确他最近也没什么时间。 这会是临近乡试了,大家都在紧张备考,他一个人要请太多天的假不去书院,落下 了功课,院士和先生们那里也无法交代。
李山谷走之前,到了傅院长那里去跟傅院长辞别。
“祝你路上顺利。阿问,你代替老师去送送你父亲吧。”傅易寒收到了李父送 来的礼,知道李父要回去了,他让管家那给李父备了礼回去。
还有李问给家中每个人都买了礼物,让他阿爹回去的时候顺便的带回去。
所以等到李山谷回去的时候,也是带了不少的东西返回。
“三宝,阿爹就走了啊,你在这儿好好读书啊,你也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船就等在码头了,李山谷是要准备上船了。看到儿子小小年纪就承担了怎么大的 担子,这么大的压力,李山谷这个汉子也是心疼儿子。
“嗯,阿爹你放心,不用担心我。”李问忍不住的还是上前拥抱了父亲一个, 这一次和父亲分别,不知道下一次同见面是什么时候了,“阿爹,家中要有什么事 ,你就让阿娘写信告诉我。”
“家里能有个什么事,你在这儿就安心读书吧。”李山谷抬手拍了拍儿子的肩 膀,笑着说道。
看着父亲上了船,站在下面的李问对父亲挥着手。
父子两个,一个站在船上,一个站在岸边,隔着半空,看着彼此。大船启航, 慢慢的离开码头。
看到大船离去,李问的眼睛有点发热,心里是对父亲的不舍,是对亲人的不舍
这个时代的交通太不便利了,要是在现代从南阳到清平也不过是一趟车的事情 。但是在他们这里,却是隔着千山万水,想和家人见上一面都是一件很难的事。
若是这一次考过了乡试,会试顺利的话,他是要留在京中为官,日后回家去看 望亲人的机会就更少了。
想到阿奶的年纪都这么大了,他能看到阿奶的次数是真的不多了……
李童站在主子的身边,看到老爷走了,知道主子的心里是舍不得老爷走的,他 安静的陪在主子的身边,也不催促主子离开。
叹了一声,李问说道,“咱们走吧。”
父子两个相聚的时光美好,却是太过于短暂而匆匆……
第九章 回去书院
送走了他阿爹之后,李问就回到了书院读书,要把前面两日落下的功课也补回 来。
八月就是乡试的考试了,不用先生们鞭策,书院的学子们都在为了科考的事情 而努力,这让李问有一种回到了高考前,大家都在紧张备考的感觉。
读书的日子是十分的枯燥和艰辛的,要说他以前还能占着自己上辈子的那点底 子,比同龄人学东西学的快,混一个“神童”的名号当当。但是越是学到后面,所 学的知识就越深奥,他以前又不是中文专业出来的学生,所以现在他要想保持着这 个成绩,甚至是想走在别人的前面,就必须要比别人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读书 这上面。
十年寒窗苦读下来,以前对他来说晦涩难懂的古文,现在他不仅是要看的懂, 还要在这文字上面不断的更深入的钻研,挖掘出更深层的意思和道理,才能写出更 有深意、让人眼前一亮的文章。
到南阳来读书这几年,书院里教学的先生的水平更好,身边的同窗朋友们一个 个都是水平更加厉害的人物,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面他想不学好都不行。等到回去了 还有傅院长亲自指导,李问是能深深的感受到自己身上背负着的使命和责任。
这几年在傅院长的亲自指导下来,他学的也比从前更刻苦,是以李问也能感觉 到自己在读书上是有进步的。
“见你这两日没来书院,我就想是你家中来人了。这是先生这两日的讲学,我 简单记录了一下,你回头看看。”张宣见到李问回来书院,把这两日做的笔记递给 李问。他这做笔记的习惯还是从李问那里学来的,把先生讲过的知识记录在一个本 子上,以方便回去温习回顾。
张宣是他在南阳读书交的好友之一,两个人同窗相识,一起读书,两人友情深 厚。平时李问的读书笔记也会借给张宣,两个人互帮互助,感情友好。
平常不管风吹雨打,李问都会每天准时的出现在书院,只有他家里有人从南阳 过来看望他的时候,他才会向先生那里请两天假,回去陪伴家人。因而看到李问这 两日没有到书院,张宣就猜测他可能是家里来人了。
“是啊,我阿爹他来了两天就回去了。”李问道了一声谢,接过张宣给他的笔 记,而后他拿出_个小盒子递给张宣。
“这是什么? ”张宣接过,好奇的问道。
在张宣疑惑的目光中,李问解释道,“这是我们家作坊准备推出的新产品,不 是给你的,你拿回去给你阿娘还是妹妹她们用,是涂抹在唇上的唇红。”
唇红?
张宣打开了盒子一看,看到里面一条条比他手指略小一点的东西。
“这个是掀开盖子,从底部旋转出来的,你拿回去你阿娘她们就懂得怎么用了 。”李问拿出一管唇红,给张宣示范了一下。他之前被邀请过到张宣家中去做客, 知道他家中女眷不少,这东西让张宣带回去送给家中的阿娘用正好不过。
这是他们作坊那边准备新推出的唇红,现在还没有大量推出,还没什么人知道 这么个东西。正好这一次他阿爹过来顺便给他带过来的,量不是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