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2 / 2)

“是是,小公子,我给你们领路。”管家打了一个请的手势,领着人进去。

“走吧,我们一块进去看看。”李问对陆知书和赵向毅说道。

赵向毅和陆知书以及谢云飞落后一步,跟在李问的身边,他们都好奇的看着这 个地方。这么一个小小的地方聚集了这么多人在里面干活,每个人都在忙着自己手 上的事情。

李问跟着管事往里面走进去,问起了如今作坊这边的一个情况,他才知道原来 在这半年里面,作坊比原先忙大了三倍不止。这里面的人员都比以前还多了,这里 面还有一些他不认识的生面孔,他问这些人是哪里来的。

作坊里的纺织机増加到了上百台,里面上百个织娘在干活。

“你们还记得上一次在源城,我在布庄里面看过的一种布吗? ”李问指着上面 挂着的青布,笑着问身后的几人。陆知书上前一步,说道,“这就是你上次问的青 布?”

“嗯,正是。”李问对此还是非常的自豪的,这些东西都是从他的手上生产出 来的,他说道,“这就是青布,外边的青布就是从这里出去的。”

“你们看到这么多的织布机和织娘在做工了吗?你们知道这里一个人一天能出 多少的布,一个人可以出多少的布吗?”李问接着报了一个数,他们这里一个织娘 使用这样的织布机一天可以出多少的布,普通的农户妇人一个人使用老式的织布机 ,一个月才可以出多少的布。

谢云飞听到这个对此的数目,眼里有着震惊,问道,“这是真的?”

“当然,你们不是亲眼看到了吗?”李问带着众人在织房这里看了一会,让他 们亲眼看到这些布是怎么经过织娘的手生产出来的,织布机上的梭子在飞速的转动 ,经过半年的时间,这里面的织娘织布的手艺已经很熟练了,因而织布的速度非常 的快。

“走吧,我们到另一个作坊去看看。”

下面还有一个相接的作坊,这里是加工棉花的地方,只不过还未到棉花收集的 季节,所以因为没有原材料,这边的作坊就显得比较空,工作的人员也并没有那么 多。

李问让人去打开仓库的门,拿了几件棉大衣和棉帽子鞋子手套出来,他说道, “你们看看,这就是用棉花做出来的衣物,衣服和鞋子帽子手套都在这里了,一会 我让人给你们一人准备一套回去。”

“这是去年的样板,今年的棉花还未起来,所以今年的棉大衣要等到年底才能 开始生产。”

“你这些,都是做出来卖的?”谢云飞伸手去摸了一样衣服,只觉得触手的手 感柔软厚实,他可以肯定这件衣服在冬天穿在身上,必然不会感到寒冷了。

“是啊,这些东西做出来不卖,这么多还留着自己穿吗? ”李问说道,“哦, 忘了告诉你们,这边庄子上的东西都是老师的。我以前在南阳读书,都是住在老师 那里,无意间发现了这个庄子,想着闲来无事,就到这里来折腾折腾0 ”

所以一不小心,他就搞出了这么多的东西来。

谢云飞的嘴角抽了抽,心想也就只有你才这么有能耐,读书之余还能搞出这么 多的东西,完了还考出一个状元来,果然不愧是他们大成出的第一个六元。

“这一件衣服的价格如何?”谢云飞问道。

“我对这个价格也不大了解,你问管事吧。”李问转而问管事,管事对作坊这 边的事情是一清二楚,对这些衣服鞋帽卖出的价格也清楚,所以一五一十的报了出 来。

价格这么低廉?谢云飞看想赵向毅,转而对李六元问道,“我们可以预订这些 衣服吗?”

“……这个嘛,应该是可以的。你们到时候去找老师谈,或者是到这边来找管 事谈。”从建起了作坊之后,李问就不管这边的事情了,所以他对内部的这些事情 都不是很了解。不过他知道去找傅院长谈,肯定能把这个事情谈下来。

但是好像傅院长也不管这些事,在管这些事情的应该是满叔吧?

“好,到时候我亲自去找先生谈。”赵向毅说道。

李问知道赵向毅想要这些棉大衣有什么用,边关几十万的大兵,每个人都要一 件的话,就是好几十万件了,他拍了拍赵向毅的肩膀,说道,“赵大哥,这个事先 不急,别说你想要的这里没那么多给你,就是有那么大的量给你,你能一下子拿出 这么多的银两吗?”

边关十几万的士兵并不是赵家一家的责任,说到底这些士兵都是皇帝的兵,要 养也是国家来养,还轮不到赵家去养。赵家要能拿出这么多的银两买置办军需,等 回头皇帝追究下来,没准还会给赵家扣一个“居心不良”的帽子。

赵家本就引得皇帝的忌惮了,这会儿还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银两出来买军需用品 ,你们赵家这是收买军心,皇帝一句话下来:你们赵家想干嘛?

那到时候要怎么解释?

“庄子和作坊这里这么多的人要养,这里的东西都不是白白得来的,每个人都 有劳动付出,因而每个人都应当有劳动所得。若是劳而无得,那么谁还愿意给你干 活呢? ”李问这话也明白地告诉赵向毅,哪怕他是用他的身份,或者是用赵家的身 份去说,这些东西都不可能白白的送给他的。

他们作坊这里还有这么多的人要养活,整个庄子以及附近的农户还有许许多多 的人。

赵向毅顿了顿,他点了点头,说道,“我明白了。”

“我们回去吧,咱们回去的路上再说。”李问有点于心不忍,他们今天在这边 要逛的都逛了,要看的也看了,他今日的目的是要带他们到这边来看一看,要告诉 他们,只要换一种方式,百姓也可以把日子过的好。

“好。”这一路看下来,陆知书从一开始的惊讶,到现在的深思,他开始在思 考,若是等他到了地方去,他能为百姓们做一点什么,要怎么样为百姓们去做。

在逛完了作坊之后,他们就打道回去了。

第九十二章 你可以相信我,一更

南阳府的一家酒楼的楼上的厢房里面,李问与陆知书还有赵向毅,以及谢云飞 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一起,这里面除了他们四个人,再也没有别的人了。

李问双手合十放在桌面上,看着面前的三个人,说道,“今曰带你们到庄子上 去,我事先已经同老师商议过,得到了老师的同意,我才带你们到那边去看看。” “那里的东西,想必你们都已经见到了。前面我已经说过,庄子上的那些东西 是我在南阳的这几年,读书之余折腾出来的东西,当然那些东西都并非是我一个人 的功劳,若是没有老师的支持,以及庄子那边的管事和庄户汉子们的帮忙与配合, 那边的庄子也不会有今日的这些东西。”

“我当初看到庄子那里的农奴和佃农们过的日子,我当时的脑子就在想,为什 么这些农民们勤勤恳恳干活做事,辛苦种了一年的地,到头来却还是要饿着肚子, 连饭都吃不饱。四海无闲田,农夫仍然会饿死,这是为什么?”

这里面就要谈及到一个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土地都在大世族和地主的手中, 朝廷的王侯大臣们的手中都握着大量的土地,所以农民们的手中没有可种的土地, 只能去租借地主家的田地耕种;其二就是朝廷的苛捐杂税众多,农民辛辛苦苦种了 一年的地,交了地主家的地租和朝廷的赋税之后,余粮就所剩无几了。

若是遇到年成不好的年份,农民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种地就是靠天吃饭,若是遇到洪灾干旱,地里颗粒无收的时候,农民连地主家 的地租都交不上,上面还有朝廷的赋税徭役要交。民为什么会反,日子都过不下去 了,除了造反他们别无他路,这就是前朝为什么灭亡的原因。

若是大成继续如此下去,肯定会继续走上前朝灭亡的道路。

在座的四个人里面,除了李问是出身于农家,赵向毅和陆知书以及谢云飞都是 出身于大世家,他们活在这个社会的最上层,无法深切的去体会到百姓的这些困难 。今日李问看到的这些问题,他们也许是看在眼里,但是并无太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更不会去想如何的改变这些人的生活。

李问把问题抛了出来,他并不打算去为他们解答,因为他的解答必然会触及到 这个社会的阶层性的问题,这并不是目前的他可以去碰触的,所以他转而去思考另 外一个问题,“我那一天到了庄子之后,回去之后想了许久,想了许多的问题。”

与其去思考这个社会性的问题,不如先解决这个目前急需处理的问题。

李问继续说道,“为什么同样的一块土地,有人种的粮食多,有人种出的粮食 少?为什么不能让所有的人都在同一块土地上,种出同样多的粮食,甚至是种出更 多的粮食呢?如果我们种出的粮食多了,那是不是就可以解决更多人的吃饭问题?

“我们种一棵树,首先要选择一颗好的种子,把这颗种子种下去,还要细心地 去照料以及培育,才能使得这颗种子发芽,长出叶子,然后开花结果。在这颗种子 发芽和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的是什么东西。

同样的,种地也是如此,从选择一颗种子,到把这颗种子种出来,等到这颗小 树苗长出叶子开花结果。所以在后来的两到三年的时间里面,我从庄子那里挑选出 了一批人,带着他们一次次的去尝试,如何在同一块地里面种出更多的粮食,才能 以及解决更多人的吃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