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2 / 2)

见儿子身上穿着官服,李山谷才真正的有种儿子在京城当了官的感觉。

这儿子当了官后就是不一样了啊,在李山谷这个老父亲的眼里,儿子是怎么看 怎么优秀。

“阿问。”沈子敬和苏元见到李问,都站了起来。

“子敬,阿元。”

李问过去和沈子敬扣了一个手,用他们从前的方式打了一个招呼,对待朋友和 从前并无两样,“很高兴你们能来京城,我还怕你们不肯上京城来。”沈子敬和苏 元是在准备下一届的会试,其实以两个人的水平,只要不出意外,考中进士的机率

还是非常大的。

不过想要考到好的名次,肯定是要拼一拼。

苏元的样子和从前并无多少变化,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

“你都开口让我们来了,我们怎么会不来?正好我们也想上京城来多接触点人 ,多学习学习。”沈子敬和李问的感情向来都十分的要好,他们是幼年一起读书的 同窗好友,难得的是这么多年来感情都没有变过。

好友在信里邀请他们上京城来是一个契机,主要的还是他们想到京城这里来看 看,到哪里不都是读书,到京城来也是一样的。

“哈哈,是啊,京城这里的读书人多,你们到时候可以多出去接触接触外面的 人,对你们的认识也是有好处的。”闭门读书有闭门读书的好处,但是出来接触接 触外面的世界,也不是没有益处。

不过李问倒是有点担心到时候沈子敬别一心只想着到外面去玩,忘记了读书的 事,他提醒道,“不过这京城这么热闹,你到时候可是要管住自己的腿啊。”

“哈哈……当然,你不用担心我。”沈子敬笑着说道。

李问伸手蹂躏了一把小弟的头,嫌弃的看了李小宝一眼,他才没这么爱哭的小 弟。

“……”被亲哥嫌弃的李小宝。

“三哥,你回来啦。厨房那里的饭菜已经做好了,我这就让人去把饭菜端上来 。”李瑾婉见到她哥回来,让人去厨房那里把饭菜端上来。

“好,那就开饭吧。”李问担心他阿爹他们的肚子饿了,就先让开饭了。

正好饭菜端了上来,他们坐下来一边吃饭一边说话。

“阿爹,阿娘和奶奶她们在家中可都还好?”李问亲手给他阿勘了一杯酒,也 没有忘记两个好友。他关心的问起家中阿娘和奶奶的身体如何,这两个都是他生命 里最重要的女人,一个是生养他的女人,一个宁愿自己唔着肚子,都要把嘴里的那 口吃的给孙子,怕孙子饿着肚子的奶奶。

对于他阿娘和奶奶,李问的心里始终都是有所愧疚的0

“都挺好的,我到了京城后,作坊那边的事暂时就交给你阿娘去管,这一次若 不是家中走不开,你阿娘都想跟着我们上京城来看看你们。”李山谷说到家中的妻 子,脸上总带着一抹柔情,“你奶奶,也挺好的,就是总想着你和你弟两个。”

老娘一把年纪了,到京城的路途遥远,他不好带着老娘上京城来。

李问说道,“阿爹,你和阿娘也别太辛苦,阿娘的身子不好,不好太过于劳累

他记得他小时候,他阿娘的身子一直都不是太好,不过也是因为那个时候家里 的日子过的苦,又没什么吃食。好在后面家里的日子好了起来,后面这些年他阿娘 的身体用汤汤水水养着,好不容易才养好了,他是不希望他阿娘的身体再出个什么 毛病。

“一些事情能交给下面的人去办的事,就交给下面的人去办。族里年轻一辈里 面有能用的人,就提拔上来用,咱们一脉出的,终归是自己人。我在京城这边,家 中的事,我到底帮不上什么忙。阿弟年纪还小,日后是在外头还是回去家中都说不 定。”

村里几个大作坊,肯定是很多要忙的事情。这些年,靠着这几个大作坊,养活 了整个李家村以及周边村子的人,可以说现在整个清平镇的变化都是因为李家村的 几个作坊。

李问当初帮着家里开设起作坊的初衷是想着让家里,以及帮住族里和村中的人 改善生活,这一个目的他早就做到了。但是他不希望因为这几个作坊拖垮了他爹娘 的身体,这就和他的初衷相违背了。

他如今在京城这里当官,家里那边的产业他肯定是不会回去继承的,而且从目 前他投资下去的几个生意来看,往后他在京城这里赚的不会比家里的几个作坊赚的 少。至于他小弟的年纪还小是一回事,这孩子的性子没个定性,要留在京城这里读 几年书,他也好带在身边管教个几年,日后他选择走什么样的路,他这个哥哥肯定 也不会去管。

“你说的阿爹都明白。”李山谷明白这个道理,他说道,“这些事情你放心好 了,作坊那里几个管事都是能做事的,你阿娘的手里管着方子,一些事情离不开她 。要不是四丫头跟着你到了京城来,原本你阿娘是打算把方子教给四丫头的。”

说到四丫头的事,李山谷就想起了他二弟那边,“到底是因为你二叔和你二婶 他们……”虽说他和老二是亲兄弟,亲兄弟也不好管到对方家里的事去,所以就是

他这个当大哥的,一些事他也不好去管。

李问是知道这些事,他说道,“四丫头在我这边了,我这里缺了她不行,你还 是让阿娘另外再找一个合适的人吧。”他知道他二叔和二婶那些人,所以他是不会 放李四丫回去李家村的。

不如把人留在他的身边,可以物(妹子)尽其用。

“行吧,等回头这事我会和你阿娘说的。”李山谷摇了摇头,说道。

第一百二七章 更新

“子敬和k元到了京城来,村里的学堂那边怎么办? ”李问问道。

“秀林,也就是老村中的三儿子,李秀林,你还记得不? ”李山谷怕儿子忘记 这么一个人,还特意的提了这么一句,“前两年他考上了秀才,看秀林那孩子的意 思,应该是不想再往下面考下去的了,所以子敬和小元他们一走,秀林就回了村子 当先生教书。”

以前村里的人都说李秀林是文曲星下凡,谁想到后面是他儿子一路考到了状元 。大概也是因为他儿子考了状元,李秀林才彻底放弃了继续科考的心。不过李秀林 要愿意回去村里教书,到底也是个好的,都是一个村里的人,日后多少都会相互照 顾,总比人在外头强。

现在外头有多少人挤破了头皮,想进来他们李家村的都没机会,他们自个村里 的人,自然是要第一个先照顾了。

“哦,是秀林哥啊,我记得的,秀林哥要愿意回去村子教书,也是好的。咱们 村里现在当教书先生也是不错的,秀林哥要在村里教孩子们读书,往后也能轻松, 还能照顾着家里头。”李问点了点头,记得李秀林这么一个人,他记得他小时候李 秀林就是个童生了,考了这么多年才考上了秀才,这不免让他心里一阵唏嘘。

但是这也是普通人读书考举之路,到了院试往后面,年纪上了三十的考生都已 经不少了。毕竟天才只是少数,像沈子敬和陆知书他们这几个人,都是百里挑一的 ,但是如今考过了殿试的不过也只是他和陆知书两个人,沈子敬和苏元两人还在为 考会试而做准备。

三年又三年,不是那么多人有精力和钱财熬得起的,就算是考过了殿试,后面 还要看拍的名次和运气,所以说白一句,科举只是一条道路,走过了只是到了下一 个起点。因而有许多的读书人在半途就放弃了,这是可以理解的。

说到了刘秀林,李问就想起七叔公,李问问道,“阿爹,七叔公的身体还好吗 ?我记得七叔公今年有七十多八十了吧?”

“嗯,是啊,老爷子高寿。老爷子的身体还硬朗着呢,每日都还一个人拄着拐 杖、走到村口的大树下坐着和大伙聊天说话呢。”李山谷想起老爷子的那个脾气, 都一把年纪了,还每日都拄着拐杖到村子里到处走,还不肯让下面的孙儿们搀扶一 把,他们都生怕老爷子不小心磕着碰着了。

“哈哈,是吗,那挺好的啊。”李问想到自己小时候还揪过老爷子的胡子,这 一不经意间,十几年就过去了,老爷子应该也有七十多八十了。在这古代里面,是 少有人能活到这个年纪的。

不过听到他阿爹说老爷子的身子硬朗,每日还到村中走动,他倒是放心了,希 望老爷子能活到一百岁吧,他笑着说道,“咱们李家村还没出过百岁老人,希望七 叔公能活到百岁。”

“哈哈,自然是要的。等回去,阿爹得把你这话告诉老爷子,老爷子听着了, 准是会高兴,这一高兴,肯定就一口气活过百岁了。”李山谷说到了老爷子到村中 的树下,每日都是说咱们李家村出了一个状元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