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家子的科举之路手机版:
</br>
第九十八章,告别翰林院
离京两个多月回来,看到翰林院熟悉的大门,李问发现自己还真的有点想念这里了。前天他还在想明日回来翰林院上班了,没想到今日他就接到了调职的命令,其实他自己也没想到皇上会把他调到户部去,是今日接到圣旨他才知道了这事。
李问还记得刚进翰林院那会,同批进来的进士都觉得翰林院是个没什么前途的的地方,别的人都纷纷的往外跑,能走的都调到别的部门去,只有他一心想着留在翰林院这里。他还以为自己会在翰林院这里待上很长一段时间,没想到这么快也要走了。
这一趟回来他是要收拾自己的东西,顺便的也和翰林院的同僚们告个别,之后就要到户部去报道,以后要到户部去上班了。
“恭軎恭喜。”
朝中的消息传地快,翰林院中的同僚们也知道了升职的消息,见了他的面都纷纷对他道喜
李问对这些前辈们多有尊重,忙的回以感谢。
翰林院中的翰林们见李问才入朝当官没多久,这就升了两回的官了,他们这里好多人在这翰林院里都待了十年八年还都只是个小翰林,还真的是同人不同命啊。李六元一入朝当官就得到皇上的看重,日后在这官场上定是能平步青云,扶摇直上,但是并非人人都有这么好的官运,所以这个还真的是羡慕不来的。
相比于别的部门来说,翰林院这里的人际关系要较为简单,翰林院中的老翰林们一个个都是喜欢做学问的,心思简单,因而翰林院中众人相处要较为融洽,矛盾自然也就没那么多。知道李六元升官了,调到户部去当差,不少人都是真心恭喜的。
众人都知道李六元这一次去襄州抓了无数贪官,抄了许多贪官的家,拉了无数的金银珠宝回来,都交到了户部的手中去了。户部如今有了钱,有人就想起户部拖欠他们翰林院月俸的事,说道,“户部拖欠咱们这几个月的月俸应该会有着落了吧?”
“李六元啊,你这不是调到户部去当差吗?帮咱们户部催催,让户部那里把咱们翰林院的月俸发下来啊。”
“是啊,李六元你可好好帮我们问问这事啊。”一有人提起月俸的事,翰林院中的翰林们纷纷的都围着李六元说这事。
翰林院的翰林们想起了李六元这不是要调到户部去当差,正好让李六元帮忙催催把户部拖欠的月俸发下来,户部再不给他们发月俸,他们家里都快要穷的没钱买米了。
曰后他们翰林院也是有人在户部了,看户部还会不会光拖他们翰林院的月俸,这不是欺负他们翰林院从前在户部没人吗?等李六元去了户部之后,他们在户部就有人了,怎么说李六元都是从他们翰林院出去的人。
“前辈们不要着急,户部拖欠大家的月俸,户部肯定是要发给大家的,这事就是拿到皇上的面前去说,还是咱们翰林院有理。”李问被老翰林们围在中间,有的激动的还有口水喷他脸上,他面上还要保持着微笑,内心早已经是斯巴达了。
微笑,微笑……
曹翰林拿着他出的文集,在翰林院众人的面前低调的炫了一遍,翰林院中的翰林们都翻阅过那本文集,不免让众人眼热了一回。之后他们才听说这书是李六元帮忙出的书,书上封面的
图还是李六元亲手画的,那幅画像画的实在是太好了,众人才知道李六元除了文章写的好,还画的一手好丹青。
这些老翰林们在翰林院中闲来无事,也爱攀比谁谁的诗文写的好、谁人的画作作的好。曹翰林这不声不响背着他们出了一本文集,让众人羡慕了一回。
若是他们把家中的文稿整理整理也出一本书?这事也不是不无不可。只不过他们自己出一本书还要出银子,这事还是得找李六元商量商量。李六元不是给曹翰林出了一本文集吗?怎么就不能也给他们出了,他们的文章诗词作的也没比曹翰林的差。
只不过此前李六元奉旨到外赈灾去了,直到今日才回到翰林院,好不容易等到李六元回京了,这又要调到户部去,以后人不在翰林院了,他们想见到人都不容易,不如趁此机会提一提这事。这些文人说话都爱拐弯抹角,他们不好直接提,就拐弯夸曹翰林的诗文写的好,“曹翰林的文集我们都看过了,很是不错。”
李问瞬间就秒懂了,之前他就想出一本翰林院全集,只出了一本青莲居士文集,这个计划被赈灾一事给打断了,此时有人主动提起,他眼睛一亮。
李问拍了一顿老翰林们的马匹,什么学富五车,学识渊博,好话不要钱的往外送。小子自愧不如,日后需要多向前辈们学习,接着就提道,“不知前辈们家中是不是有写好的诗词歌賦文章,问正思索着向前辈们讨要手稿,出一系翰林学士文集,让天下的读书人都拜读前辈们的大作,学习学习。”
“倒是有几篇文稿在家中,不过是闲来之作,难登大雅之堂。不过若是李六元你要的话,等回头老夫找找给你也无妨。”这些老翰林们一个个死要面子的很,明明心里想的很,脸上却一脸“你要我给勉强给你罢”的表情。
“这就太好了。”李问懂得读书人的那点矜持,憋着心里的笑意,说道,“若是前辈们不介意的话,等回头问到前辈们的家中一一去拜访。”
反正快要过年了,他也要给这些照顾过他的前辈们送过年的年礼,到时候还要一家家的跑,顺便的去拿文稿,既是照顾到这些老翰林们的面子,又是做足了他一个后辈该有的礼仪。
所以也不难怪翰林院中的翰林院对李六元都特殊照顾,听他这么一说,没有不答应的,于是都应下了。
还有老翰林惦记着李六元亲手给曹翰林画的那幅画,说什么不能厚此薄彼,要也给他们画一张。李问自然没有不答应的,都一一的应下各种要求,只要他们愿意把手稿给他,不就是画一张画像,画十张都没问题。
李问的这个年纪都够当这些老翰林们的孙子了,往日他把这些老翰林们当前辈尊重,也把这些老翰林们当爷爷哄,所以他在翰林院的这半年里一直和这些前辈们相处的非常好。
这要离开翰林院,说真的还真有点舍不得这些可爱的老翰林们。
“我们都还想着你会在翰林院呆多久,没想到这一转眼你就被调到户部去了。户部是个有前途的地方,你日后到户部去,好好做事,别忘记有空回来看看我们这些老头儿就好了。”
知道李六元要调到户部去当差,这些老翰林们心里为他高兴的同时,难免也有些担心,外面不比翰林院这儿,翰林院是清水衙门,清净事儿少,这也是为什么有的翰林軎欢待在翰林院这里的原因。
“嗯,问明白。”知道这些前辈们是真的为他着想,李问的心里有些感动。
他又是和老翰林们说了几句话,答应有空会回来探望大家的话。
这会儿还有事情要去忙,说了一会话之后,大家就散去,各自的忙去了。
曹振清站在旁边,一脸笑眯眯的看着李问被众人围在中间。
李问一走出来,就见到站在变上的曹老翰林,他正好有事要找曹振清说。两个人找了一个没人的地方说话,李问说到了他没有亲自把手稿送回去的事,为此表达了他的歉意。
“无事,无事,不过是一点小事。”曹老翰林表示不介意,他说到文集的事,“是我考虑不周,把文集拿来给张翰林他们看。”
“呵呵,这事问正要感谢前辈,若不是前辈,问还不知道怎么开门口向前辈们讨要这个手
稿。”
原先李问想过把这事交给曹振清去办,但是一想托人去办好像又显得不够尊敬和诚意。翰林院里的这些老翰林们不少都是有点小脾气的,把他们哄好了什么事都好说,要一个惹得他们不高兴,就是没得商置,所以还不如等他回来了再自己去弄。
两个人又说到了报社的事,曹振清并未与他人说过他被请去报社当顾问的事,就是翰林院里处的最好的同僚,他都并未与人说起过这件事。
李问感谢曹老翰林在他不在京城的这段时间,把报社管理的很好。前面两日他抽空看过报社出的报纸,里面的一些文章写的还是比较有深度和揭露性的,他看到里面还有几篇曹翰林亲自操笔写的文章,写的是非常的好。
报纸里面还有一些写京城趣味和八卦的消息,小世子在这上面挂了名,实则文章是请人代笔写的。不过一些人的八卦也不是什么人都敢随便说的,还得是小世子这样身份的人才敢写这种东西。
回来京城这两日他还未见过小世子,等回头要约小世子出来吃个饭才行。这一位可是太子妃的亲弟弟,太子殿下的小舅子,抱紧这条金大腿肯定不是什么坏事。
正好今日徐掌院在翰林院中,李问去与徐掌院说了句要去户部的事。皇上亲自下的圣旨,徐图之是知道这件事的,因而并未为难李问,他看向李问的眼中带着点难以言喻的光芒,还说了两句恭贺的话。
“谢徐掌院。”李问有点受宠若惊。
不过一想也是,徐掌院当了十几年的官才坐到这个正五品的掌院,他才来了半年就跑到了与徐掌院相高的位置,两个人现在是平级。没准等下一次再见面,徐掌院就要在他面前自称下官,还要对他行礼了。
一想到那个画面,李问就在心里呵呵呵了。
等走出翰林院的大门,李问转身看了一眼身后的大门,转身,抬脚走了。
本书由yqzw5.言情独家发表,请勿转载!公众号搜索yqzw5.言情,贈会员,领福利:)
第九十九章,初到户部
宫中发生的事,很快的外面该知道的人都知道了。
御书房中发生了何事,外人不得而知,当时皇上只留了大皇子在御书房中。不过大皇子从御书房中出来,是捂着头,头破血流的被人扶出来,不用想都知道是皇上怒极拿东西砸的。
就是不知皇上为何会如此生气,还拿东西砸了大皇子的头?这应该就与御书房中发生的事有关了0
大皇子从宫中出来,被罚半年俸禄和回府上闭门三月不得外出。
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太子殿下正与他的伴读在书房中说话,杨绍慕一巴掌拍到桌子上,眯着眼睛道,“倒是便宜他了!”
作为太子的他并不会天真的以为仅凭这么一件事就能把大皇子扳倒,但是这个处置对于杨绍勇来说,的确是太轻了。就不知道哪一曰他这个太子犯了事,他父皇那里也能如此轻描淡写而过,果然他父皇对老大是偏心的,这个认知让太子殿下的心情并不是太愉快。
“殿下何须动怒,他能躲过这一次,还能躲过下一次吗?”坐在书房中的赵向毅端起面前的酒,慢慢的喝了一口,心想东宫的酒也一般,还没他那藏着的酒味道一半的好。
从翰林院离开,李问去了一趟礼部和吏部。他是皇上亲自下旨让到户部去的官员,几个部门里办事的官员们自然是不敢卡他,他一过去就把章印给他盖好,办理了调职的手续。
六部的衙署相近,都在一条街上,在吏部盖了章之后,李问直接就到户部来报道。
他在户部的门房那里表明了他的身份之后,没多久就有一位户部的官员出来,向他行了一个礼,道,“李大人请随下官来。”
李问点了点头,跟着领路的官员往户部进去。
这还是他第一次走进户部这里面,户部看起来要比翰林院的地方大,这里面办事的官员比翰林院那里也要多。除了上一次接手赈灾的银粮与户部的官员打过一回交道之外,李问私下并没有与户部的官员打过交道。
领他进来的官员带他来见户部尚书朱广权。
“大人,李问李郎中到。”
坐在案桌前的朱广权抬起头来,眼睛看向前来户部报道的李六元,目光里带着毫不掩饰的审视。对方的打置让他感到有点反感,李问压住了内心的情绪,面上恭敬的行礼道,“下官李问见过大人。”
“嗯,来了啊。没想到你这么快就到户部来了,本官还以为你要过两日才到。”因着上次交接灾银的事,朱广权对李六元并无多少的好感,再加上李六元在襄州做的事,这一位户部尚书的心里对李问多了一点忌惮和提防。
因而朱广权对李问的态度说不上多热络,例行公事的说了几点户部的规矩,“户部是一个和钱打交道的地方,进进出出的都是银两,每一笔数都要记得清清楚楚,你日后做事需得细心,万不能粗心大意,出半点差错。”
“是,下官明白。”李问低头应道。
后面朱广权也没什么话说了,让领他进来的人带他到办公的地方去,李问跟着人走了。
在刚才短暂的接触中,李问可以感觉到这一位户部尚书似乎并不是太軎欢他,不过一想也
是,就他在襄州做的事,现在不管他去六部哪个部署,别人都不会太欢迎他去。但是这是皇上让他来的,他也没办法拒绝。
或说从踏入官场的那一刻起,从他决定当官只是为百姓的那一刻起,他与官场中某一些当官只是为了一己私利的人就是站在对立的一面。如今皇上愿意用他,是在他的身上看到了他这个李六元的价值,他从襄州带回来那么多的金银珠宝,让皇帝尝到了甜头,皇帝想继续用他。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天下人学习了一身文才也罢,武艺也罢,最终的目的都是贡献给皇帝,都是要替朝廷出力办事。皇帝在利用他,他何曾又不是利用皇帝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想法,这两者之间并无任何的冲突。
从他拒绝别人的邀请,不与他人同流合污的时候起,他就要做好面对日后可能会出现的一切麻烦的准备。
李问还拿不大准皇上为什么把他安插到户部来的目的,他心里有点猜测,只是还不大肯定。在经过最初的升官的軎悦之后,现在他的脑子已经冷静了下来,开始在思考皇上为什么会突然让他到户部来,皇上肯定不会无缘无故就让他到户部来,这一点他可以肯定的。
还有他在户部可能会面临的问题,下面该怎么去做等等,这些都需要他去思考。现在必然是有很多眼睛在盯着他,所以接下来每走的一步,他都要想好了才能去做。
户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全国财政的地方,掌天下土地、百姓、钱谷之政、贡赋之事等等。设户部尚书一人,正二品;侍郎两人,三品以上;郎中两人,从五品上;下面还有员外郎、主事、校检、大使、典吏等等,这里面还有的甚至是未入流的官吏,就是没有品阶的官职人员
户部的公务之繁忙,事物之杂乱,也是排在六部之首。
李问所担的职务正是户部郎中,正五品。户部郎中设二人,以一员掌户籍、物力、婚姻、田宅、盐铁等,一员掌度支,国用、俸禄等事务,可以说户部郎中是一个有实权的官职。
领路的官员带他到了他日后办公的地方来,他在这里相当于户部司长官,底下有一群跟着他做事的下属。
领他过来的官员给众人介绍道,“这一位就是李问李郎中,日后是你们的上官。”
“下官见过李大人0”众人见到这一位闻名已久的李六元。
这里面大多数的人都是第一次见到李六元本人,眼前这一位是他们大成最年轻的状元,头一个六元,如今还是朝中年纪最轻的正五品大员。果然是人比人不是人!
闻名不如一见,众人今日是见到李六元本人了,而这个人成了他们日后的上官,众人对这个年轻的上官心里多带着点怀疑与探究的想法。
“大家起来吧。本官姓李,木子李,单名一个‘问’字,想必大家都听过本官的名字,多余的本官就不多说了。”李问微微笑着说道,“本官今日初到户部,对户部的许多事务还不大熟悉,日后还请大家多多指教
“不敢不敢。”众人忙的说道。
李问知道自己的年纪小,脸看起来嫩,要摆官架子看起来也像是小孩在装大人,不如就放轻松点,与这些下属们改怎么相处就怎么相处。不过同时他也可以感觉到,这些下属们对他这个新来的上官带着怀疑的态度,日后想要这些人听他的命令做事,还需下一份苦功夫,让这些人对他心服口服,才能为他所用。
不过若是有人一味的不服管教,挑战他这个上官的威严,他也不介意把人弄出去就是了。
“今日本官与大家初次见面,还不知道你们姓名,不如你们也说说你们的姓名,职务,让本官有个印象。”不等众人回答,李问就点了最左边的一个下属,说道,“那就从你最先开始吧。”
站在最边上的那人显然也没想到他会被上官第一个点头,见上官在看着他,只好硬着头皮走出来,磕磕巴巴的说自己的姓氏名字,官职。
然后就是下一个,再下一个。
一轮下来,李问脑子里已经快速的把这些下属的姓名职务都急在了脑子里了。
“今曰本官很高兴在这里见到你们,既然本官与你们同在一个部门做事,日后是上下级,也是同僚,本官希望咱们可以好好相处,愉快做事。”李问不知道这些下属里面,有多少是别人的人,曰后有多少能为他所用。
若是日后发现那吃里爬外的,他不介意亲自动手把人弄死了!
户部是一个公务繁忙的地方,腊月是一年里最后的一个月,更是户部最忙的时候。知道众人的手上都有事情要去做,李问也不耽误大家的时间,“好了,今日本官话就到这里,你们要去忙的,就去忙吧。”
众人应了一声“是”,就散去了。
李问在自己办公的位置上坐了下来,桌面上收拾的干干净净的,他都不知道要做什么事了。刚才朱广权并没有给他分派任务,只是让他先熟悉熟悉户部。
在此前皇上那里并没有与他说过要让他到户部来,今日接到圣旨的时候他心里也有点感到意外。还不等他做好充分的准备,此时他的人已经在户部这里了,早知道他就回去准备个两曰再到户部来报道了。
但是既然他人已经来了,那就来了吧,就当是提前来熟悉户部的环境和工作。
哦,忘了说的一件事,就是他到户部来了之后,升官了,身边还多了两名副手,是日后跟在他身边做事的人。李问在心里琢磨这两个人会是谁的人,不过目前这个事情肯定是琢磨不透的,他干脆就不去琢磨了。
既然顶头上官让他先熟悉户部,他就先到处去熟悉熟悉吧。
“若衡,沈成是吧。,,李问看着面前的两个人,站在左边年纪轻的是杜若衡,大概是二十岁上下的年纪;沈成的年纪要为大些,看起来是在三十岁左右的年纪,看起来为人内敛沉稳。
“正是下官。”
李问点了点头,说道,“你们带本官到外面去转转好了。”初到户部来,他对户部这里的情况还不大了解,对自己要做些什么也不清楚,反正这些事他也不着急,不如就先出去外面走走逛逛。
“是,大人。”两人异口同声的应道。
李问带着人往外面出去了,杜若衡和沈成一左一右的跟在上官的身后。
本书由yqzw5.言情独家发表,请勿转载!公众号搜索yqzw5.言情,赠会员,领福利:)
第一百章,皇权至上
这一天,花了小半曰的时间,李问逛了一遍整个户部,熟悉了一下这个他以后要工作的地方。
比起翰林院的清闲,户部这里面大家都很忙,就只有他这个“闲人”无所事事的在到处晃荡。
户部前面是办公的衙署,后边一排的房子是用来存放的是户部历年来的各种账本资料的地方。李问在这边停留了一会,但是并未细看里面存放的账本记录,这十几个屋子里的账本,他要是一卷一卷的看,就是看一年都未必能看的完。
在户部这里唯一遗憾的地方,就是户部不像翰林院那里有一个巨大的藏书阁,所以就意味着他以后没有地方看书,想要查阅资料文献就很不方便了。不过以户部这里工作繁忙的程度,就是户部真有一个藏书阁,他以后也不见得有时间躲在藏书阁里看书,所以从走出翰林院的那一刻起,他就回不到以前那种悠闲的时候了。
李问发现这小半日下来,他想起了好几次翰林院,看来他人虽然走出了翰林院,心还在翰林院那里。他要尽快熟悉并且习惯户部这里才行,毕竞现在户部才是他工作的地方,他从翰林院出来,往后是不会再回去翰林院了。
半天的时间很快的就过去了。
冬日的天晚的早,太阳早早的就下山了,到衙署放衙,外边的天都已经半黑了。
“你们要没什么事要忙,就早一些回去吧。明日见。”半天的相处下来,李问对杜若衡和沈成这两个人有了初步的印象,这两个是他以后在户部工作中的副手,他自然是希望能和两人处好关系。
“好的,大人慢走”
从户部出来,外面就有一辆马车在等他,李问上了马车,看到离开来接他的男人。
“你今日初到户部,在里面可还习惯?”赵向毅握着少年的手,用他的手心去捂热少年的手。两个人并排坐在一起,赵向毅侧过头亲了亲少年的脸,李问仰头与男人交换了一个浅吻,说道,“还好,过两日就习惯了
李问说道,“我现在才发现,以前在翰林院还真的是过的太轻松了0”
那会还有不少空余的时间出来画小人图,李问不怀疑往后在户部会忙的脚不沾地,所以人就是这样,闲的时候想忙,忙的时候又会想闲,很是矛盾。
不过原本他会画《画三国》还是闲着无聊才画的,前面出了两部,后面肯定是要继续出完的,他喜欢做事有头有尾。后面就有空再画两张,一年半载也肯定能画完一本,就当是放松之余的一众乐趣,其实也不错。
赵向毅点了点头,说道,“户部的事多,是会比较忙碌。”
“哦,是了,户部拖欠你们京郊大营那边的月钱是不是也还没发下去?”李问想起了这个事,就问道。
“嗯。”赵向毅点点头,所以?
“等回头我帮你们问问。”李问的眼睛眯了眯,朱广权要敢卡着不给京郊大营那边发月钱,他不介意闹到皇上那里去。
之前朱广权还可以哭户部没钱,拿不出月俸。前不久他们才从襄州拉了这么多车金银回来
,要朱广权还敢哭着说没钱,他不介意找几个好手在朱广权下朝回去的路上,去套他麻包袋,狠狠打他一顿!
那个老头真的是越看越讨厌!
路上赵向毅对少年略提了一下宫中的事。知道大皇子只是被皇上罚了半年俸禄和闭门在家思过三月,李问叹了一口气,转头去看向身边的男人,问道,“你早就猜到了吧?”
这件事他本不欲与这个男人说,但是他知道一些事就算是他不说,这个男人其实心里也猜到了。
“不算早。”赵向毅是到今日联想起前后的一些事,才相通其中的缘由。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皇上是君,我们是臣子,所以不管皇上对这件事做出如何的处置,我们都不能去质疑和反对。
皇上虽是帝王,可也是一个父亲,作为一个父亲,对孩子总会有私心的,所以一些事情咱们心里知道就好,就放在心里让它烂了根,都不能拿出来。”不过当得知皇帝对儿子所犯的错误如此轻描淡写就揭过了,李问想起襄州死的那么多的人,白家除了白羽兄弟两,其余的家人都死光了的时候,他的心里多少都是还有点不平的。
但是他内心不平又能如何?他还能去与皇帝叫板,让皇帝亲自下旨砍了儿子?
他不能!他要是真的这么做,不止是弄不倒太子,还会赔上他自己的性命。
所以此刻李问有点理解他的老师为何会辞官回去当个教书先生了。在这个皇权至高无上的封建朝代里面,天子就代表了最高的权威,无人能够反驳和质疑天子的决定,所有与天子对抗的人,都绝对不会有好下场。
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不管是在任何一个时代里面,都别提什么“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律法是统治者研究出来的东西,这个东西只是用来限制某一部分的人,而不包括所有的人。
因而李问知道,既然皇帝不追究,他们便不能去追究,只要皇帝一日为君,他们就是臣。谏臣往往都不会有好下场,李问从来就没想过谏臣,条条大道通罗马,这一条路行不通就换一条,没必要非得把一条路给走黑了。
“你也不要去想太多,善恶到头总有报,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未到。”李问拍了拍男人的手背,眼睛望着身边的男人,说道。
“你说的,我都懂。”赵向毅反手握住了少年的手,他懂李问的意思和担心。
两个人在马车里说了一会话,马车就到了十里飘香。
今曰李问与小世子约了一起出来吃火锅,他们到的时候,司徒羽和薛泽霖已经在这里了。司徒羽见到李六元过来很是高兴,他现在最崇拜的人就是李六元了,一见到人,他就拉了李问往里面进去,“你总算来了,我还在想你要何时才来。”
“不好意思,让你们大家久等了。”李问带着歉意的说道。
“不碍事,不碍事,我们也是刚到。”
跟在后面进来的赵向毅目光落到司徒羽拉着李六元的那只手上,身上的冷气飕飕的往外舰。司徒羽觉得有点奇怪,“怎么我觉得有点冷呢?”
李问看了一眼身后跟着进来的男人。
“……”赵小将军。
“还未恭軎你升官了,恭喜恭喜。”司徒羽早就接到了李问升官的消息,知道他调到户部
去当差。
“恭贺李六元。”薛泽霖与上官翼翔也纷纷对李六元道喜。
如果说之前上官翼翔的心里还有一点瞧不起李六元,那么现在这一点瞧不起已经完全没有了,只剩下全心的佩服和追随。
“谢谢。”李问在空出的位置坐了下来,司徒羽坐在他左手边,右手边坐的是赵向毅。
锅里的汤已经煮上了,圆桌上摆满了肉菜,难得的是还有新鲜的菌菇蔬菜。如今天冷,外面都已经没有新鲜的蔬菜卖了,一口新鲜的蔬菜难求,京城中一些达官责人手中有温泉庄子的,会让人在庄子上种点,但是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想到冬天吃一口新鮮的蔬菜,难!
自然李问手上有发豆芽和种菌菇的方子,他把这两个方子给了赵向毅,让赵向毅在庄子那边安排人弄,所以这也是他们店里为什么会有新鮮蔬菜的原因。十里飘香走的是平民路线,东西并不是太责,普通人吃一顿还是吃地起的。
李问说道,“我不在京城的这段时间,报社那里多亏了你们。”所以当初他拉了小世子和这几位小少爷到报社来是拉对了,有这小世子和这几位小少爷在,一些人还真的都不敢动他们报社。
“哎,快别这么说,我们也没出什么力。”薛泽霖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
因着有正经的事做之后,这几位小少爷近来也不大流连青楼赌馆,没有一群人上街去遛马招摇惹事了。一出门就看到京城的读书人和百姓们都拿着报纸在看,办报纸为他们带来的成就感是前所未有的,你看,这就是我们办出来的报纸!
从前家中父亲还整日骂他们无所事事,到处惹事,如今见了他们还会夸夸他们,回到家中在父亲兄长的面前都能抬头做人了。他们现在看京城的那些执终少爷们,整日只知道吃喝玩乐,觉得自己和他们那些人是不同的。
李问并不知道自己在无形之中把几位小少爷拉到了正道上来。
几个人一边开吃,一边聊到了京城的一些八卦消息,李问主要是在听,小世子几个人在说
司徒羽和上官翼翔几个人还找了一群人专门收集京城中各种八卦消息,就连朝中哪个官员纳了几个小妾啊,夜里从哪个小妾的床上下来的等等这种事都知道。
听到几位小少爷说的八卦消息,李问暗暗心惊,他还真不知道这几位小少爷这一手收集消息的能力能做的这么牛通!基本上在这京城之中,只要他们想知道的,就没有知道不了的事。
“你和我说说你们在襄州的事吧,真的像报纸上刊登的那样,很多人没饭吃,活活的饿死吗?”司徒羽出身富责,从小到大都没挨过饿,自然是不了解人怎么会活活的饿死。他的语气里带着点可愔的说道,“原本我想跟着过去襄州的,谁想爹爹和阿娘都不许我去。”
李问心想,还好你没来!
要是小世子在路上出了点什么事,他还担不起这个责任了。
“嗯,这个是真的。”李问知道小世子是在蜜罐里长大的,不知道饥饿,自然也没见过饥荒里的人吃人、易子而食这些事。其实若非他自己亲眼所见,他也不会真的相信这个世上真的会有这种事情发生。
当然他不好与这些小少爷们详细说这些事情,三两句话就概括过去了。
司徒羽想起了他闹脾气不吃饭的时候,照顾他的姆娘丫髮们一大群围着他哄他吃饭,心中
对自己以往的行为莫名的感到有些不好意思,说道,“我以后一定好好吃饭,不浪费粮食了。
听到小世子的话,李问就笑了,说道,“是要的,不能浪费粮食,每一粒米都是农民辛苦种出来的,我们要珍愔粮食。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么多人没有饭吃,我们有饭吃的还浪费食物,是大大的罪过了。”
小世子和两位少爷都赞同的点头.
“那个你们真的什么襄州知府家中真的挖出了很多金银珠宝?很多是多少?”听固李六元在襄州抓了很多贪官,小世子恨不得能亲自前往,帮李六元抓那些贪官,只可惜京城离得太远了,这件事他就只能想想。
“嗯,是真的。”李问点头,说了一个大概的数字。
外面的天完全的黑了下来,他们在屋里吃火锅还吃出了满头大汗。
这顿饭上吃到后面,变成了李问满足这些小少爷们的好奇心,不过基本上这些小少爷们问的问题他都能答的上来,所以无形之中让几位小少爷的心中对李六元又更加的佩服了。
一顿饭吃下来,足足吃了一个时辰,锅里煮的食物基本上都吃完了,大家吃的心满意足,一个个都吃撑了摊在椅子上。他们从楼上下来,一走出店门,一阵风冷一吹,几个小少爷是狠狠打了一个哆嗦,还好门口早就有马车等着他们了。
“有空约。”
“好,再见。”
见到小世子他们的马车走了,李问和赵向毅上了后边来的马车。
回去的路上,李问闻到两个人身上的味道,笑了说道,“我们两个这是一身火锅味,你回去也得洗个澡0”
媳妇儿要求,不能不答应。
赵小将军瘫着一张脸“嗯”了一声。
从前他们在军营里一两个月洗一次澡都是常事,一群糖老爷们住在一起,谁身上没个味道的。但是现在有了媳妇儿就不一样了,特别是媳妇儿还是个爱干净的,要隔多几天不洗澡还不让上床睡觉了……
本书由yqzw5.言情独家发表,请勿转载!公众号搜索yqzw5.言情,赠会员,领福利:)
第一百零一章,俸禄
一桶桶的热水倒进浴桶里面,李问伸手试了一下水温,说道,“可以了,这么多水够了。”两个提着桶的大汉出去了,李问转头对跟在一旁伺候的小童说道,“我这里不用你伺候了,你回房去休息吧,屋里的东西、等明日你再来收拾就好。”
“哦,好的,少爷,你有什么事就喊我一声。”尽管李童想留下来伺候他家少爷,不过对于少爷的命令他并不能违抗,闻言就只好出去了。
出去的时候李童反手关上了房门,往自己住的屋子回去。
听到脚步声离去,李问往角落看了一眼,说道,“出来吧。”他早就知道屋里多了一个人,因而才让伺候的小童出去了。
赵向毅从暗处走了出来。刚才他让驾车的马夫走了,他翻身进了六元府,熟门熟路的摸到少年的屋里来,站在暗处等着人离去他才出来。
见到人出现在他的房中,李问也并不感到任何的意外,并且对此早就习以为常了。他动手解开腰带,褪下身上的衣服,把脱下来的衣服挂在屏风上面,见到男人站在那里看着他,嘴角勾了勾,李问对男人发出邀请,“一起?”
看到面前的少年把身上的衣服一层一层的脱落下来,赵向毅的喉咙滚了滚,顿时变得口干舌燥,双腿不受控制的往少年走了过去。
两个人面对面的站在一起,李问仰着头看着比他高的男人,嘴角弯起了起来,露出了笑。
两个人的视线相交在一起,赵向毅伸手摸上少年的脸颊,对上少年湿润的双眸,顺从内心的渴望,低下头,吻住了少年的唇。两个人一边亲吻,一边扯着对方身上的衣服,脱下来的衣服掉落到地上也无人在意。
两个人一同进入到了浴桶里面,整个人泡在热水里面,李问发出一声舒服的喟叹,“真舒服。”
浴桶不算是小,但是多了一个成熟的男人坐进去后,也显得狭小了,他等于几乎是坐在赵向毅的怀里,男人的亲吻落到他的眉宇间,顺着他的鼻子,落到他的唇上。
李问让男人亲吻他的同时,仰着头去啃这个男人的下巴,脸上是调皮的笑,但是很快他就笑不出来了。
这个澡洗到后面完全就是变了味,洗澡水都快要变凉了,高大的男人打横抱着少年从水里起来,把人抱到床上去,这一场情人间的亲密以另一场开始还在继续……
夜里外面飘了一夜的雪,床上的两个人抱在一起相拥而眠。
壁炉里的火还在噼里啪啦的烧着,屋里一片暖和。
一夜无梦,醒来床上只有他一个人在,李问睁开眼睛看了看,发现昨晚地上掉落的衣服都已经被人捡起来了,整整齐齐的挂在屏风上面。
而属于另一个男人的衣服已经不在了,显然是那个男人穿走了。
他想起来了,那个男人离去的时候,他似乎是有点印象的,男人哄了他两句他又睡着了。
第二天照旧是一早就要起床去上朝。
升了官大概还是一点好处,就是他上朝站的位置上前了,不用再站到门口那里吹冷风,可喜可贺!
周围都是一群可以当他爷爷的老头,中间就站了他这么一个下巴都没有长毛的小子,李问
接受到了来自周围不少同僚余光的偷窥。在别人偷窥他的同时,他也在打量周围的人.
自从大皇子被皇上罚在家闭门思过三个月,早朝上也不见了大皇子的身影,想来未来三个月大皇子都不能出来外头蹦跶了。朝中一些大臣并不知道大皇子因何事被皇上责罚,还有维护大皇子一派的官员为大皇子求情的,而这些官员无一例外都被皇上责罚了,自然也就没人敢为大皇子出头了。
至于宫里的陈贵妃想到皇上那里去为儿子求情,皇上连陈责妃的面都没见,可见这一次皇上是真的生气了。
宫中的事李问只有“耳闻”,并不是太了解宫中的事。
早朝就在一片高呼“万岁”声中开始,又在一片高呼“万岁”声中结束了。
散朝的时候和早上从他床上悄然离去的男人打了一个照面,两个人点头打了一个招呼,不用任何言语,两个人就很有默契的一同往外面走了出去。
出了宫门,赵向毅要忙他的事情,而李问自己则是到户部去上班。
在户部上了两天班后,李问渐渐地摸熟了户部内部的一些运作,以及自己所在位置的职责。皇帝这两天没有找他去下棋,李问猜想皇帝可能最近都不想见他,皇帝不召见他,他自己就老实的待在户部这里,也不到皇帝的跟前去碍皇帝的眼。
刚到户部这里,李问低调行事。
他给南阳的老师和家中各去了一封信,给家中的信只简单的提了句升官的事,但是同时给家中父亲提醒了一句,让家中的人行事要低调。而给他老师的心中则是详细的谈到了襄州的事,以及从翰林院调到了户部来的事。
信刚托人送出去两天,想来还不会这么快寄到。
不过他想南阳那里的消息灵通,他老师那里应该会比较快能知道朝中的一些消息。
这几天相处下来,他发现这两个副手最大的优点就是让做什么就做什么,话不多。李问对杜若衡说道,“哦,是了,若衡,你让人把户部最近十年的度支的账本送过来,我想要看一看
度支就是他们整个大成财賦的统计与支调,等于是一个国家财政的收入与支出。他首先要搞清楚他们国家的财政收入与支出,才好继续开张下面的工作。
“是,大人,下官这就去给大人拿来。”杜若衡说完就出去了。
下面的人过来说李六元要度支的账本,朱广权握笔写字的手上顿了一下,说道,“拿给他
他朱广权倒是想看看李六元想搞什么了!
李问并不知道朱广权让人时刻盯着他,可能就是他知道也并不会感到意外。
当看到源源不断的木箱子被人抬过来,这些箱子也不知道放了多久没动过,上面盖了一层厚厚的灰层,一放下来是漫天烟尘飞舞。
“……咳咳。”李问被呛的捂着嘴咳嫩了两声,往后退了一步。
等到最后一个箱子抬进来,看到这一屋子的箱子,李问的嘴角抽了抽。
果然是他太天真了?
“大人,您要的自己十年的度支账本全部都在这里了杜若衡说道。
“嗯,行卩心”李问伸手捏了捏鼻梁,觉得自己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算了,既然跳了这
个坑,现在不是他说想出去就能出去的了,还不如踏踏实实的做事,免得辜负皇上对他的一番期望。
“若衡和沈成你们两个留下来,其余的人就先去忙吧。”李问点了杜若衡和沈成两个人留下来协助他做事,让其余的人各自的忙去了0
他制作了两个表格,让杜若衡和沈成按照他说的那样,把数据填进去表格里面。不过他暂时并没有对他们解释这么做的目的和意义,只让他们做好了交给他。
“是,大人。”杜若衡和沈成第一次见到这种奇怪的表格,不过两人都并没有任何的异议,按照他们大人的意思照做了。
小寒一到,京都一年里最寒冷的日子到来了,外面大雪纷飞。
每年一到这个时候,一年就快要到尾了,往年朝中官员上衙是上到小年才能休沐,所以这么算来没几天各衙署的官员们就能休沐,回去准备过年了。
在这之前,户部要把各部官员们的月俸发下去。
户部郎中本就掌管朝廷官员的俸禄,李问拿着各部当月的俸禄单子,以及以往被户部拖欠还未发下去的俸禄单子一并去找他的上官签名盖章。户部的银子出入都需要户部尚书签字盖章,所以他必须是要找朱广权签名盖章,银子才能审批下来。
“这几张暂时就先放一放。”朱广权挑了其中的几张单子出来,这意思很明白,就是想继续拖着不给。
李问一看都是户部拖欠月钱的几张单子,他抬了抬眉眼,面无表情的说道,“大人,若是下官没记错的话,您当时亲开口说过会在年前把各部拖欠的月钱发下去,这个月钱再不发,没几日就要过年了。”
当时他还跟着翰林院的前辈们到户部来要钱,武官们那边也带着人在闹,这话是朱广权亲口答应下来的,他还记得清清楚楚。
若是户部真没钱还说的过去,事实上户部是有钱,现在朱广权这个做法他就无法苟同了。
“你别忘记了,你现在是在户部,你行事要先从户部出发。”朱广权面色一黑,说道。
“就是因为下官身在户部,才要维护咱们户部的信誉。”李问一脸“我这是为了咱们户部好”的表情。人要言而有信,一个部署自然也要说话有诚信,若不然一而再、再而三的欺骗别人,以后就没人敢相信他们户部了。
所以他最后是逼得朱广权不得不在单子上签了字,盖章印章。
李问也不怕朱广权往后给他穿小鞋,兵来将控、水来土掩,谁怕谁了!
这一日,户部把拖欠京郊大营和翰林院等几个部署的月钱都发了下去。
将近半年没有拿过朝廷发下来的一个铜板,京郊大营里的这些武官将士们拿到了他们半年的月俸。一个个穷的叮当响的士兵拿到银子,一个个是两眼泪汪汪,他们终于有钱买酒喝了!
“你说,这事李六元有没有帮忙?”谢云飞用手拐了拐赵向毅,问道。
赵向毅的目光看着前方,没有说话。
本书由yqzw5.言情独家发表,请勿转载!公众号搜索yqzw5.言情,赠会员,领福利:)
第一百零二章,封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