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技就是这种说不明白的东西。一个表情,一个姿态,传达给观众遐想的空间,演得好,就能让观众把演员的面部表情当作线索和证据,从而推导剧情的走向。
“打断一下。”高峰说。他尽力克制语气,似不经意又似认真地问:“你有注意到凶手的任何特征吗?是男还是女?身高多少?强壮还是瘦弱?”
这句台词没头没尾的,出现在这里却莫名令观众们紧张起来。
自从林夏开始叙述凌晨与凶手纠缠的过程后,高峰就一直安静地倾听,并不时做记录。他经验老道,知道逼问会让受害人情绪紧张,因此按兵不动。
这个时候,是他第一次主动发问,并且连续发问。
编剧功底很好,写剧本的时候就知道哪个角色的哪句台词会使观众产生什么样的情绪。这时候宁斐然话音落下,台下许多观众立即向前倾,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上面。
岑霜似乎怔怔出神,想了一会儿,慢慢地说:“没有。”
第52章 夺冠
没有,她说没有!
台下有观众倒吸一口冷气,直觉这个回答是错的,她不该这么说。
但是错在哪儿,却又不清楚。
观众们是看客,凭借演员的表现和场上的氛围分析出了这个回答是有问题的。其中却还有谜团,吸引着所有人往下看。
高峰是侦破经验丰富的警察,他知道这两个字的重点在哪里。
通常来说,很多侥幸逃生的受害人都会因为惊吓过度而记不清当时的情景,甚至很排斥回想。即便提供了线索,也很有可能是过分主观的,有时候算是一种干扰。
但是林夏回答问题的时候排除了所有的主观因素,只说没有。她并未凭自己的印象去勾勒凶手的形象,甚至连一点点特征都没有提供。
这显然不太正常。
作为受害人,怎么可能会对凶手没有任何主观印象呢?
镜头拍到宁斐然的脸,投在现场的大屏幕上。所有的观众都能看清他的表情。
宁斐然眼睛稍稍睁大了,有些疑虑。这时他抬眼看了看对面的岑霜,目光在她颈项那道伤痕上停留。他顿了两秒,忽然有一个轻且快地把头往旁边瞥的动作。
立即有观众气急:“别可怜她啊,她是装的!”
镜头仍旧在拍宁斐然的表情。他眉头动了两下,下颌收紧,明显内心挣扎。
他又看了对面的岑霜一眼,女孩目光投向地面,看起来羸弱不堪。于是宁斐然最终缓缓放松下来,靠回椅背上。
“啊可惜……”又有观众说。“错过一个好机会。”
其实这段表演,两个人都没有说任何一句台词,仅靠着眼神和表情就传达出那种相互牵制
、如履薄冰的脆弱平衡。这几秒钟过去,许多观众都不自觉地舒了口气,这时才意识到自己原来是随着剧情提心吊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