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页(2 / 2)

脸上的细微表情落入了秦方钰的眼中,他这般聪明的人,顿时明了,看来这位大人与苏冰雁之间关系匪浅,只是暂时还不知这关系在哪一步,是两情相悦还是单相思。

不过他向来不爱管闲事,便装作未曾留意一般,再次拱手致谢。

不一会,下人已备好马车,大家躬身上车,前往昭阳书院拜会掌院。

放在孝宗皇帝以前,女眷之流不得入昭阳书院,现如今书院还能招收女学员,只是男女不同院,分学不同经卷。

昭阳书院始建于大魏,前身在昭州的小金山上,山上的僧人为风化陵夷,修建此处作为来往儒生修建临时修学的场所。后来昭州知府进一步扩建院舍,增置书卷,改名为昭阳书院。在历任知府的管理下,书院规模日益扩大。

大焱初建,将狭小的昭州并到京城。孝宗年间,朝廷屡次赐书,书院规模一再扩大,广招儒生,返聘卸任的翰林学士作为掌院,使其成为启迪民智,自由讲学,不受官学束缚的一方天地。

先前查封的儒庭书院位于京城繁华之处,面向的皆是京城权贵,但昭阳书院不一样,更注重学生个人学识和品行,名额有限,无人举荐很难入内。

若非苏暮菀相帮,以秦方钰的资质兴许也能考入昭阳书院,但因其籍贯不在京城,再找其他门道怕是要耽搁一年。

马车很快离开御街,拐向通往郊外的开福街。

听谢濯讲述完书院的过往,秦方钰问起如今的掌院姓甚名谁,有何来历。

谢濯道:"掌院姓李,字稚川。先生曾经幼年丧父,家道中落,但他聪明好学,一举中第后入翰林,不为升官只为求学。传闻他为了抄录一本书徒步山里而不觉累。"

闻此,苏暮菀心道这样的人内心纯粹,必然是是非分明之人,容不得沙子。秦方钰若真去她观察的那般志向远大,勤勉好学,定是能得到掌院赏识。

只愿她这一回没有看错人才好,愿秦方钰不要辜负父母和姑母的一片苦心,更不要违背初心。

她掀开窗帘,看着窗外的景色。

入郊外后,视线越大广阔起来,深秋将至,一路枯黄,愈发萧瑟荒芜。不知不觉道路更为狭窄,四周皆是田地,直到看见一袭殷红矗立风中,红色蔓延山峦,便知小金山已至。

小金山以漫山红叶闻名,因着山路曲折,只能步行。

苏暮菀嘱咐脂月留在山下等候,约摸走了三刻,三人到达山腰。

秦方钰每日练功不是白练的,爬起山来身姿矫健,丝毫不输谢濯,若不是为照顾苏暮菀,两个男的怕是半刻不到就能上山。

苏暮菀复又想起还好没带姝儿来。

他身子娇弱,平日里跑几步都面红心跳的,若是要他爬山岂不是要命。挥散脑海中姝儿的模样,总算心绪重归平静,没有了昨日那般悸动。

站在书院外,苏暮菀脸色绯红,用帕子轻轻擦拭,额角沁出的汗。放眼望去,红叶流丹,层林尽染,在风中飒飒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