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1 / 2)

别小看补给这个问题,一但出了问题,就会举步维艰,甚至不得不退出南离。

北凉的几位将军和南一对视了一眼,脸上却露出了笑容。

在离开凉京的时候,莫少珩就献上了两条锦上添花的妙计,第一条自然就是借助北凉制作纸张和印刷的能力,打舆论战。

效果如何?从不费吹灰之力就逼迫得庄容不得不投降就能看出一二。

至于庄容担忧的这个问题,自然就得用到莫少珩的第二个妙计了。

南一说道,“以前亲王趁我年幼,的确拉拢了不少势力,此次南上,这些势力必定借助关隘的险要进行阻拦。”

“看似困难重重。”

“但……实则却有一个最大的漏洞存在。”

“我是南离的圣人,若我想要拉拢人,可比亲王容易得多。”

庄容都愣住了,“那些势力已经归顺亲王多年,根深蒂固,利益错综复杂,想要让他们归顺,恐怕不太容易。”

“除了他们,又哪里还有强大的势力等着我们去拉拢?”

亲王经营了这么多年,早就囊括了所有的势力了啊。

南一笑道,“不,我南离第一大的势力,他还没有拉拢,而是留给了我。”

庄容疑惑地看向南一。

南一道,“百姓,我南离最大的群体,最强大的势力,是百姓才对。”

“哪怕军队中的士兵,除了那些将官,皆来自百姓家庭。”

庄容:“……”

圣人在说什么?拉拢百姓?百姓才是最大的势力?

这就是最大的思想上的冲突了。

在贵族眼中,百姓往往是任人鱼肉的存在,哪里是什么大势力。

但不可否认的是,百姓的人数加起来,都不知道要超过军队多少倍了。

庄容还有些疑惑不解。

南一他们也没有多作停留,而是直接带着军队南上了。

而庄容,也大概知道,南一说的拉拢百姓是怎么回事了。

只见,后勤的队伍,运来了一车又一车的纸张。

庄容还在惊讶,又是同样的计谋吗?只是这陆陆续续运来的纸张是不是也太多了。

光是抄录这么多份檄文,都是无法想象的。

结果拿起一张一看,却发现上面的内容有所改变了。

上面的内容大概是,南离的圣人回来了,给南离的百姓带来了天大的福利回来了。

上面是一种名叫水稻的作物,能够比粟米的产量高出三倍到五倍。

以后,南离的百姓凭借水稻,别说饿肚子了,还能富甲天下。

南离多水,其实南离才是最适合种植水稻的国家。

当然,将水稻拿出来给南一作筹码,北凉朝廷也是答应了的。

因为,第一,北凉因为水源问题,水稻不可能无限种植,实在太可惜了,所以莫少珩促进了一条国书条约,让南离利用天然的地理环境帮北凉种水稻。

也就是收购条约,北凉可优先收购南离种植的水稻。

这样,北凉能真正突破因为贫瘠而粮产不丰的困境,毕竟商业再发达,也未必买得到粮食。

南离也可以因为出售水稻而赚钱和自给自己。

双赢的局面。

当然,前提条件是,北凉和南离必须永修同好才行。

第二,南一是莫少珩的学生,哪怕不给南离水稻,南一应该也能找到水稻的来历。

没办法,南一跟在莫少珩身边学习,是嫡传的弟子,见证了很多北凉崛起的事件,水稻是不可能独享保得住的。

还不如这时候拿出来锦上添花,作两国之人情。

北凉和南离永修同好,这本就是莫少珩想要看到了。

还是那句话,莫少珩虽然生于北凉,却长在南离,若说对南离没有半点感情,也不可能。

南离虽然因为卖丝绸富裕了不少,但丝绸一直掌握在皇室贵族手上,富裕的可不是百姓。

而水稻,才是真正的能让南离百姓吃饱饭,过上好日子的东西。

这纸上的内容一点都不隐晦地表示,只有司马可尧重新回归离都,重新回归那个位置的那一刻,百姓就能不再畏惧饥饿。

几倍产量的粮食啊,吃饱饭的保证啊,对百姓而言,没有任何事情能够比让他们吃饱饭更重要了。

再说,司马可尧本来就是他们南离的圣人,是那个亲王阴险狠辣,丧尽天良,做了本应该被天下唾骂之事,才逼迫得他们的圣人背井离乡。

现在圣人带着天下百姓的希望回归,无论从道义上来说,还是他们自身利益来说,他们还有其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