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页(2 / 2)

桑晓晓思考了下,还是想要先去图书馆:“我们先去图书馆。要是来得及转头再去傅元宝厂里看看。回家正好一起坐车。”

秦蓁也没什么事,自然顺着桑晓晓的安排。

阳城图书馆是这些年才重开的。阳城读书人多,图书馆的书自然也多。不少人为了重开图书馆,费心费力各种奔走,到这几年才总算折腾好。

图书馆没有放特别贵重的书籍。借阅证办理得要在固定时间才能办。书是值钱的东西,真要是贵重的书,有些人宁可再不来图书馆也要带走。

今天正好是能办借阅证的日子,整个图书馆人比往常都要多。

图书馆的门面是非常普通。进了门,门口要先登记名字。而门内办借阅证的人正排着长龙。这长龙绕绕弯弯,拐了几个弯,让人感觉一时半会儿根本排不到头。

桑晓晓稍探个头,看见了左边无数深棕木头架子,架子上摆满密密麻麻的书籍。右手那边则是看报纸杂志的地方,那儿也是有不少人。

图书馆的座位是四人一桌,桌子也是深棕色。四个人穿着厚实一坐,让人觉得整个图书馆全是那么拥挤的状态。

同样是拥挤,桑晓晓在医院里直皱眉,在图书馆里却眼眸发亮。她三两步冲向报纸区,发现大家大多在看最新期,毫不犹豫伸手把装订好的一摞旧报纸拿到手里。

一个月一装订,最近两个月的几大全国性大报纸,只要小卖部没有过的,全入了她的手。

书能借出去,报纸杂志是不允许带走的。要看只能在图书馆里看。

桑晓晓拿着这堆报纸出来,发现秦蓁就在边上,便和秦蓁一分二,到借阅证的长龙队后排着。既然只能在图书馆里看,她当然是选择抓紧每一份每一秒当场看起来。

排队伍的人有不少手上也拿着书,一样排队的同时埋头看着。桑晓晓的行为融入其中,没有引起半点违和。反而是捧着余下一半报纸的秦蓁脸上是既震惊又茫然。她看看桑小姐,又看看前面排队的一群人,觉得自己格格不入。

最离奇的是,这群人明明都在低头看书看报纸,当队伍一移动,他们就会主动往前走两步。完全不需要旁边人提点。

秦蓁佩服得很,佩服完低头看向自己手里的报纸。哎,不知道有没有什么笑话一类的,可以让她打法时间。

桑晓晓对报纸上的笑话没兴趣。她一目十行看着各种内容。

当下暂时还没有新闻以及记者这种说法。好在主流报纸报道的内容,大多比较正经,也是国家的主流关注焦点。

这几年各地各行业是欣欣向荣。当上面对恶性的管束严苛,而对经济文化体育一类的约束越来越少,各地是经济文化体育全面开花。

同时,上面也大力支持着各种农业、科学和基建的发展。和国际对接的各种往来越来越频繁。引进外资方面逐渐放宽后,连牛都有了进口牛,牛奶供应量都上升了。

艺术来源生活,桑晓晓看得有趣,顺带翻找着关于阳城的各种消息。

早前宋锐的事情,果然报纸上有写到。写稿的人站的角度相对来说比较客观,梳理了一下关于宋锐为什么会摊上官司,被人告上法院,以及后期所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宋锐原先办厂就属于在钻漏洞,后期有隐患,且没法得到足够保障是很正常的事。这些年很多人冒着风险在做生意,成则暴富,推进制度改革,不成则被抓进牢房。

当宋锐甘愿把企业交给政府,这种行为看似是对国家有利,但仔细分析下,也算是对这行业较为失望,丧失了促进地方经济前进的心。

上面为此特意开了一场会,表达了对这个事情的看法。把宋锐辩证得表扬了一番,并表示往后在这一块的制度上,势必也要进行一定探讨,从而寻找到更合适的方法引导地方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