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喜欢震撼人心的甜蜜, 有的人喜欢阴错阳差的复合,有的人喜欢撼动天地的悲伤, 有的人喜欢一念之差的离别。
短篇诉说情愫,长篇更多写着剧情。
剧情不是说脱离感情的,而是囊括着爱情、友情、亲情,以及那些人世间可能会有的各种因情感所产生的矛盾冲突。
三木就好似一个石头, 丢到水里产生了一阵阵的涟漪。众人关注涟漪才发现水下潜藏着那么多条鱼。这些鱼完全和他们认知里的鱼相同,却没有一刻像现在这么惹人瞩目。
负面消息也有, 看不上通俗小说的也有。然而看得上的大有人在。
《妙花》的文章毕竟出自一批热爱文学的人,他们写文总忍不住用文学载道。妙花编辑部的人选文章时也秉持着这样的想法。
文章得积极向上, 让人对情感产生向往, 对事业产生积极热情贡献的心,要能热情奔赴这个社会。
共产和资本在这些文章里不会刻意去分辨,对于《妙花》这本杂志而言,说情为主, 没有必要探讨到现在都未必有定论的事情。
各地的报纸对于《妙花》的探讨不停,给《妙花》当然打了一次巨大的广告。
“最年轻的编辑合作团体。”
“最年轻的责任主编。”
“爱情的两面,一面执子之手, 一面再不相见。”
“《妙花》的百花齐放,文学的通俗化是否是一种新的潮流?”
各大高校文学系的老师也把这份杂志拿到台面上来说,分析有些文章写得如何, 里面又是受到了哪些大家的影响。这种分析和大众看文阅读角度可全然不一样。
文学社核心骨干们眼光可是相当毒辣的,光普通感情完全打动不了他们。唯有艺术性和情感共通,言之有物的才行。
首印很快不够,各地纷纷向妙花出版社发出加印的请求。结果妙花出版社启动资金实在少,所以到现在还没装电话机,以至于大家要么亲自跑出版社一趟,要么去催星海编辑部。
星海编辑部王主编受不了这个刺激,亲自到妙花编辑部找桑晓晓,想要让人不要这么抠门,赶紧装个电话机。
谁知道桑晓晓根本不在编辑部。
妙花编辑部已经在给第二期杂志排版,桑晓晓则是很有先见之明,去印厂让人加印第一期。
王主编只能找上自家借过来的牛编辑,心酸羡慕着:“这卖得可真好。什么时候我们星海也能卖这么好?”
牛编辑原先在星海混吃混喝,工作催不到稿时空得简直是能去街道上随意晃荡的。他有种站着说话不腰疼,明知道自己不该这么说,却依旧悲痛感慨着:“我忙得连光头都维持不了了!卖得好是要付出代价的!”
王主编叹息,拿下眼镜在衣服上抹了抹:“行了。别人想要付出代价的机会都没有。”
牛编辑一个玩笑话被王主编当真,对他的颓废表现很不待见:“星海真想卖好,从上到下精神气就得变。你要是在这里待一周,你会发现他们年轻人不一样!”
精神气完全不一样。
一往无前,任何的困难都没有办法在前方阻碍他们。
“就好像真的是恒星,每个人都发光发亮。比起我们,他们更像星海。”牛编辑看向挤在黑板那边偷看第二期投票嘻嘻哈哈的一群年轻人,“你不能指望别人来救星海。你都选择了坚持星海,要坚信你就是能让星海再次红遍全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