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1 / 2)

不过看了下下面的采访,主编表情微妙,她抬头看了眼正期待看着自己的记者,问:“你这篇报道真的不是在打广告?”

记者无奈,她那里会不知道这篇报道里的采访有什么问题,可这些都是被采访者说的,她试着删掉一点,但是怎么看都不对劲。

很快,报道就发出去了,有正规的媒体做宣传,以至于应家农场的名气又大了一些,而这个名声也传到了省城。

看着报纸上的报道,青年眉头微皱,感觉到了一丝熟悉的既视感。

第100章

虽然在报道中并没有过多描述应家农场蔬菜的具体事宜, 但是里面的描述,还有菜品,让青年觉得分外的眼熟, 尤其是注意到里面叙述的应家农场售卖蔬菜的时间, 更是愣了一下。

这个时间, 太巧了吧。

和昌盛酒店的清炒豆芽出来的时间差不了多少。

青年是英华酒店的厨师,几乎是豆芽还没有出来多久, 就和酒店老板一起去过昌盛酒店品尝过这个豆芽的味道, 他也必须说这个豆芽味道清甜,品质极高,只是黎庭春把供货商藏得严严实实的,他们找了这么久都没有找到供货商。

开始还好,可能是供货商供应不足, 昌盛酒店虽然有了两个主打菜,可是招揽的客源还是不算多,后来现切脆桃没有了,又拿出一些水果来当果盘,虽然这些水果没有桃子的量大, 也没有那么神奇,可是因为分量充足, 又引得不少人过去。

这也就算了,结果到了后来, 菜品又多出了豆丹, 因为一些效果,又把一些客源给拉走了。

昌盛酒店拉走的客源多了,那他们的客源就少了,虽然因为菜品的供应量不算多, 他们的生意也没有到亏损的情况,但是赚的没有之前多也是事实。

况且,昌盛酒店的供应商也不可能一直维持现在的产量,就不说别的,那豆丹将近三千一盘,这个价格绝对赚大了,哪个供应商会舍得继续维持原本的产量,那肯定会加大生产啊。

这个是有前车之鉴的,因为昌盛酒店的豆芽就从之前的一天二百五十份到了现在的七百五十份,豆芽的价格是多少,豆丹的价格又是多少,想赚钱的人,有谁忍得住不赚钱。

不过还好,他们可能找到了供应商。

青年拿着报纸就去找了英华的老板秦总。

“真真是没想到,居然就藏在眼皮子底下,一直没被发现。”秦总听了青年的分析后一阵惊喜,要知道他们酒店之前可是比昌盛强太多了,结果现在外面提起昌盛来,直接和其他的酒店饭店不在一个层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