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水生开口道,“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塑胶,你们想想什么地方有塑胶,或者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塑胶。”
有个妇人立刻说道,“我知道哪里有,我以前做工的花厂有。他们在地上铺了厚厚一层塑胶。”
旁边有人问道,“就是古溪村那边的花厂?”
妇人点头道,“对,就是那里,距离我们村也不算太远。”
人群中有人大声问道,“建军家之前遮建材的那个防雨布能用不?”
有人说道,“应该能用,能防雨就能防水。”
石建军开口道,“可以,那块布就拿给村里用。”
这种布他家里还有两捆,质量比那块布还要好。而且这种大型防雨布,他估计以后也很难有机会能用上。
石水生也不白占便宜,“那块布就先铺在你家地下面,有多余的在铺给左右两边的地。”
“大家想想还有什么能代替塑胶?”
有人问道,“跟砌墙一样,在地上里砌个坑不行吗?”
他身后的人立刻说道,“你哪里来的这么多水泥红砖?”
旁边有人附和,“对呀,而且水泥红砖也吸水。”
有个中年人大声说道,“有办法!有瓷片,古溪村往下一点不是有一个瓷片厂吗?在地底下垫瓷片不就行了。”
“也不一定要瓷片,那些厂房不是有一些大棚吗?那些棚子拆下来也可以垫在地下。”
“哎呦,我想到了一个好的。咱们去镇子的路上不是有人盖大棚种植吗?看看那边还有没有人种,没人种了我们可以把大棚拆下来啊!”
……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村民们你一句我一句,很快就商量好对策。
村里分四拨人,一拨人去花厂,一拨人去瓷片厂,一拨人去大棚那边。剩下的一拨人,则在村里挖地。
杨木和石磊分到了去往大棚那边,石建军留在家里挖地。
他们骑了两辆三轮单车出去,把村里人羡慕的不行。村里也有其他人推三轮车,不过是摩托车骑不了,但可以装运东西。
石玉安兄弟也是被分到大棚那边,石玉安跑到杨木边上笑着问道,“木哥,搭我一程呗!”
石玉安性格开朗,和杨木也玩得来。
杨木跳下车拍了拍座椅,“朕的宝座让给你了,我去坐我哥的车。”说完,他就爬上石磊的三轮车。
他才不想搭人呢,这么热的天,动一下就一身汗。
石玉安也不想骑车,他朝着石玉平招手,“哥,过来骑车。”
石玉平走过去朝着石磊和杨木腼腆的笑了一下,听话的骑上三轮车。
三轮车还算大,只坐一个人显得空荡荡,很快村里其他人也挤上了三轮车。
看到三轮车的人数,杨木庆幸自己机智,把车让给别人骑。
大棚地距离山湾村有些远,他们走了大概一个半小时左右才到。
这块大棚地是用来种植花草多肉之类的植物,杨木他们去到的时候,见地上的花草都已经干枯。
大棚地里有一个小厂房,应该是看守大棚的人暂住的地方。
石磊他们先去了厂房查看,里面桌子积攒着一层厚厚的灰,看起来应该很久没人活动过了。
确定大棚被人废弃后,大家纷纷开始拆起外面的大棚。
杨木和石玉平没有去拆大棚,他们几人在收拾小厂房的东西。
小厂房里面有很多农用物品,这些物品村里很多都能用得上。
最重要的是里面有几捆黑色地膜,这东西可是用来遮挡强光照射的好东西。
杨木他们在这里待了四个多小时,把能拆的都拆了,能带的也都带走。
他们如同蝗虫过境一般,连一包生根粉都没有放过,全部运回村里。
三轮车堆不下,他们用棍子做成担架,把东西绑在担架上抬着走。
在拆大棚的过程中,有几个其他村的村民来看了热闹。
杨木还以为会来一场村与村之间抢夺物资的恶斗,谁知道人家就是单纯的来看热闹,什么事也没发生。
他们顺顺利利的回到村里,去往花厂和瓷片厂的人比他们要早回来,已经在村里等着了。
见人回来,石水生走上前开始登记他们带回来的东西。
种地之事刻不容缓,哪怕大家很饿很累,也没有人说要回家休息吃饭。
大概半个小时左右,石水生把今晚带回来的东西都大概清点了一边。
瓷片带回来的不多,听说是附近村民已经洗劫过瓷片厂,剩下的都是一些破烂缺角的瓷片。
他们捡了一些大块的回来,也不好统计有多少片。
瓷片他们没捡多少,但他们把厂房棚顶拆了一些,摞在一起有一百多片。地胶板和窗帘布他们也拆下来全部带走。
花厂也被洗劫过,不过地胶板没有被拿走,他们把地胶板全都卷起收好,还找到很多包装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