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1 / 2)

“不是累,是心烦。”朱元璋拾起一个地瓜,拿勺子挖着吃,吃了一半,觉得麻烦,丢开勺子,直接上嘴啃,“咱心里头有事。”

朱标哦了一声,坐在原先的位置,也取了一个地瓜。

朱元璋瞪着他:“你就不问问咱心里头有什么事?”

“好吧,爹你心里有什么事?”朱标问道。

“刘基说的那些话你怎么看?”

“儿臣觉得杨宪、汪广洋还有胡惟庸三人,确实都不适合做丞相。”

“这倒不是咱烦心的事。”朱元璋道,“和他说的一样,天下英才只能效忠咱们老朱家,不愁没有好的,不好的先凑合用就是了,听话就行。”

“刘先生似乎只说了这些,除了宰相之位,还有什么让爹烦心?”

“……”朱元璋难得没有理他,默默靠回椅上,似乎是有心去说,不知道怎么开口。

朱标不再开玩笑了:“到底是什么事?”

见他这么正经,朱元璋反而没那么焦躁了:“你猜,猜对了咱送你私库里的好东西。”

“是娘的事吗?”朱标道,“爹,不会是你想不到好听的名字吧。”

朱元璋有点心虚,他确实还想不到新生儿该叫什么,强撑着道:“不是这个。”

“是北伐的事?”

“北伐很顺利,标儿你是知道的。”

“难不成是过年的俸禄。”朱标一直想要潜移默化地改变朱元璋的想法,“不瞒父皇,京官的俸禄实在太低,应天的柴米油盐都贵,许多人和儿臣明里暗里诉过苦,如果是考虑这个,徐将军从北边拿回来的战利品……”

朱元璋没想到他还真的给自己创造出几个新问题来,心情急转直下,连忙道:“不是这些,和朝廷有关。标儿,咳,咱得说说你了,咱在你心里,是会为了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发愁的人吗?”

朱标点点头:“那应该还是在官位上。”

他骤然想到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直直看向朱元璋:“父皇,您莫非是早有盘算?您是不是想要废……”

剩下的话他没说完。

朱元璋的眼睛亮了,笑声霎那间响彻大殿,高兴道:“不错,不愧是咱的标儿,敢想,有胆子!咱就是那个意思,咱想废丞相!”

--------------------

作者有话要说:

文中故事来自《明史》

初,□□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帝曰:“吾之相,诚无逾先生。”基曰:“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诸人诚未见其可也。”

第181章 杨宪在行动1

奉天殿。

朱标站在龙椅下方的台阶上,望着下面的使臣。

除了他以外,还有无数双眼睛也看着那位使臣,以武将的视线最为热烈可怕。

寒冬腊月,殿内的温度不高,那使臣却出了一脑门的汗,也不敢擦,任由它们向下流,颤声道:“我国据瞿塘三峡之险,北有,北有剑阁栈道……”

史官拿着笔直愣愣地瞅着,相比各怀心思的文武,只有他的想法最为明了干净,他只埋怨这人为什么说话断断续续,害的他记不清楚,在纸上晕了好几个墨点儿。

“古人云,三峡之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我朝西有成都,沃壤千里,鱼米不断,实乃天府之国。”

朱元璋听不下去了:“说了这么多,投不投降?”

那使臣浑身一震,结巴道:“我朝愿意做大明的属国。”

“做属国?你们做了咱的属国,对大明有什么好处?”

“吾等可以上缴奇珍异宝,不论是木料还是珠宝……”

朱元璋打断了他的话:“咱把你那里打下来,这些咱也能有,而且不用经你们的手运过来,省得中间耗损。”

殿内立马响起了一片来自武将的笑声,他们附和着朱元璋,仿佛听到了极为好笑的故事,对着夏国使臣指指点点,不顾他羞愤的表情,完全是恨不得申请出战的模样,且拥有一战就马上赢的自信。

蓝玉四下看了看,不懂为什么没人出头,心里想不明白,索性直接出列,挺胸抬头:“陛下,臣愿做先锋攻下四川!”

他这样的行为虽不守规矩,但意外的合时宜,朱元璋正在兴头上,大手一挥:“好,咱先给你留个位置。”

“谢陛下!”蓝玉浑身一震,乐得像狗见了骨头,正要和身边将领炫耀,余光中发现朱标正投来不赞同的目光,顿时收敛了笑容,咳嗽两声,故作正经地退了回去。

其他的武将们看蓝玉这个愣头愣脑的玩意儿竟然第一个吃了螃蟹,纷纷暗自悔恨,当下又站出来好几个,说自己也能去四川打仗,并且可以速战速决,互相比对之间,期限从几个月缩短到几个星期,好像剑阁是纸糊的,自己是天兵天将一般。

朱标低声道:“肃静。”

众武将有好些是东宫僚属,绑定在太子的大船上,立刻乖乖停住嘴。

朱标接着道:“先生请继续讲。”

大殿里又安静下来,群臣的目光又聚集到一开始的地方。

可这还有什么好讲的?那使臣擦了擦汗,深吸一口气,彻底失去了开口的勇气。

徐寿辉,也就是陈友谅原来的顶头上司,曾经是明玉珍效忠的对象。明玉珍被徐寿辉派到四川搜集粮食时,意外发现当地的守军极易攻打,于是顺便占领了重庆与成都,并给自己以陇蜀王的封号。

得到陈友谅锤杀徐寿辉自立为帝的消息后,明玉珍仅有的担心和良心消失了,直接在蜀中独立,封锁三峡,也跟着称帝,建立了夏国,不过这个人和张士诚很像,没什么雄心壮志,窝在角落里享受就十分满意。

在他去世后,他的儿子明昇即位,因为年幼,夏国由太后听政。大明建立后,夏国又送木头又送玉石,看起来很好欺负,朱元璋便想让其直接投降,没想到夏国那边的勋贵只愿意做属国,看不清形势,双方僵持时,竟还主动派了使臣来,期望能说服朱元璋改变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