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还有……”
郑隽问了一圈,很快把许多详细情报问到手了,优势题型、弱势项目……
各省省队也有收集一些情报,但都不会详细到这个程度。
柴雅暄目瞪口呆地看着郑隽走了一圈,最后拉着自己在餐桌前吃饭,给她分析着,“如果我们和他们对上,这里就要小心,碰到几何、数论的难题,要是难到做不出来,就先做其他的……”
郑隽简略说完一遍,就拿出手机打开
illiant再次开始刷题,刷的就是刚刚情报打探到的那几个模块。
z省省队那桌看到“y省”的郑隽那么拼,一个个都忍不住同情,“他们那边教育资源确实差一些。”
“我刚刚还忍不住给她分享了一些技巧。”
……
食堂三楼,此刻许多工作人员也在吃饭。其中一个包厢内,坐着的就是组委会的领导。
增加试卷难度的决定就是他们做的,这会儿看着参赛学生渐渐都来了,又聊到了这个话题。
“我们会不会把难度提高太多了?”
“不会,我得说这次难度不得不提了。你们看这个网站,国外很多人搞数学竞赛都是兴趣驱动,而且搞得很早,学得很深。他们经常就在这上面做题……”
那个领导说着,打开手机展示出了birlliant的页面。
这个软件社区内部有一个刷题排行榜,按照解决题目的难度、和数量来排,显示名字和擅长的知识领域。
国内组委会的人,到时候是要把国赛选□□的学生带到国外参赛。可以说这个网站排行榜上靠前的同年龄段选手,极有可能就是到时候的竞争对手。
而这些竞争对手已经把题目做到什么程度了?
和去年相比,同年龄段的好像水平上升了一个档次,这半年都在疯狂刷题学习,像是被什么刺激了一样。
后面跟着的知识,都不是大学数学难度的,而是更深入的、起码到研究生难度的了。
搞数学竞赛的,其实就是入学后先花一段时间把高中的数学知识学了,然后开始学大学数学,学更深的。
大学有四年,哪怕只是数学这个领域,知识压缩到在高中短短半年、一年内学完,还要学得好,能和其他人比拼并不容易。
可今年海那边的竞争对手都更上一层了,他们要是不能选拔出更厉害的选手,和那边比试时岂不是会输得很惨?
早先也争论过能不能这么突然提升。今年省赛时郑隽同学的试卷让他们意识到对学生还是低估了,他们国内分明有更多好苗子。
这才有了突然提升的难度。
“大家要明白,难度不能再降了。今年我们宁可分数线低一些,也要能把人筛选出来!”
国赛和省赛一样,都是按照总成绩,看名次最后划线,前多少名是一等奖,中间多少是二等奖这样。所以拿了省一的不止一个,到时候选□□的国一也会有六个。
“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