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荀彧的建议下,刘协直接下诏,把城中适于耕种的地方全都划为农田。按照一定的比例分给百姓,在城中实行屯田。于是,大批士兵和百姓就在皇宫的旧址上面,热火朝天地进行修整。
洛阳城内外的各种活动都如火如荼,有一个人却如坐针毡,那就是曹仁。他现在的处境的确十分尴尬。自从兖州被吕布占领以后,曹仁就成了无头的苍蝇。既得不到曹操的指挥,也得不到兖州的补给。
刘协颁布屯田令的时候,他是大力支持的。毕竟他要吃饭,他手下的人也要吃饭,没有粮食大家都得饿死。刘协招募禁卫军的时候,曹仁虽然觉得有些不对劲,但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毕竟天子招募的是禁卫军,如今一个地方的富人,手底下都有几千个私人兵。堂堂大汉天子,招一些禁卫军,自然顺理成章。
一开始曹仁还不怎么觉得,后面他就渐渐觉得有些不妙了。断绝了补给线之后,曹仁军营里的士兵,都要靠刘协从各地方弄来的上供和屯田所得来提供粮草。俗话说吃人嘴短,拿人手软。如今粮草这种关键的命脉都被刘协掐住了,曹仁就是想要翻什么大浪,恐怕也没这个能力了。
然后,刘协按照荀彧的策略,一如既往地实施怀柔计划。他先是给曹仁封了个忠义将军的名号。毕竟之前曹仁在曹操手下,官职小得可怜。当时连曹操自己都只是个奋武将军,曹仁的官职又大得到哪里去呢?
给他封将军之后,刘协又下诏把一些禁卫军拨给了他。名义上说得好听,曹仁现在是忠义将军了,他手底下的人自然不能那么少。如今他兵力紧缺,那皇帝就给他提供一些。
不仅如此,刘协还借封赏的名义,给曹仁配上了一些副官,什么司马、主簿、校尉等等。也美其名曰让他这个将军名副其实,有应有的排面。如此一来,大大稀释了曹仁军中曹家嫡系旧部的成分。
在迁往洛阳城的时候,刘协还借机把曹仁派去护送百姓。并把他手下的人分成了几队,派不同的自己人带领着,在不同的区域执行护送任务。
等到到了洛阳城中,曹仁无奈地发现,自己手下的兵士已经被切割成几部分,被皇帝派来的人统管着。当然名义上,这几部分的人还是属于曹仁的麾下。但曹仁自己心里清楚,现如今他想要调派手下的人马,恐怕已经没有几个会听他的了。
刘协还嫌不够,到了洛阳城以后,还借着奖赏有功之臣的名义,把曹仁手底下几个多年跟随他的曹家嫡系人员,一个个封成了将军,和曹仁同级。既然那些人都成了将军,自然不能再在曹仁手下。刘协又以唯以重任的名义,把他们派到了洛阳以外,听凭钟瑶的调遣。
由此,刘协兵不血刃,悄无声息地完成了对曹仁军队的分化和接管,牢牢控制住了这一部分兵权。
到了洛阳城以后,刘协、荀彧和宋辞都忙得不可开交。刘协那边,除了他给自己安排的,多得吓人的文武方面的学习任务。他和荀彧都在尽最大的能力,整合现有的各方面实力,安排下一步的发展计划。
宋辞也没闲着,她负责洛阳城内的物资调派和医疗工作。之所以让她负责医疗,原因也简单,这方面宋辞是专业的。
至于统管物资,一方面是因为宋辞在身份上是皇帝的姐姐。虽然大家都搞不清楚,她到底是不是万年公主,和刘协到底是什么关系?但既然皇帝承认她是自己的姐姐,那谁还敢跳出来否认?既然是皇帝的姐姐,在身份方面就压得住一些,自以为出身高贵的人。
另一方面,在物资统管调配方面,这可是油水很大的差事,向来都容易出现中饱私囊、腐败贪墨的情况。刘协对那些人实在不信任,就交给了宋辞。在某些方面,宋辞可以说得上是油盐不进。她和这些朝廷里面的大大小小的官员,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想走家族、亲朋故友的路线来贿赂宋辞,他们也找不到切入点。
就在所有人都各司其职,忙得脚不沾地的时候。在皇宫一带整修房屋的士兵,却有了重大的发现。他们在一个宫殿的柱子下面,挖到了一个包袱。包袱里面有一个坛子,还有一些类似于文书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