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1 / 2)

“汪姐,我可不是白拿给你的。”江天故作严肃道:“我们合伙,你出食材和工作,我嘛就偷懒一点,只出配方了嘿嘿。”

“什么偷懒呀,配方多贵重!”汪帆眼一瞪,使劲摆手,她可不答应。

“哎呀,汪姐,我虽然有配方,但我人生地不熟的,没工具没食材是做不出菜的。并且,我其实还有另一个打算,我是想试水,看看这些海鲜能不能赢得这里人的喜欢。我后面还想做大呢~汪姐,你就当帮我,行不?”

听到这儿,顾婉想到了江天开的那一家炸鸡店。不由暗暗赞叹,这是出门遇个难都能想到生意的主,不愧是商人!

于是,也帮着他一起劝说汪帆。

两人软磨硬泡地,终于说通了汪帆。

但汪帆始终坚持她只拿每月工资,多的钱都不要。这让江天心里对汪帆的印象又好了不少。

三人谈妥,江天提出了明日去县城实地考察后,给汪帆和阿山道了晚安,就和顾婉一起回了蔡勇家。

☆、大排档

第二日早晨,江天四人吃了早餐后就坐着李大爷的牛车去了县城。

江天和顾婉合计了一路,也让汪帆加入到讨论中,最后决定了先去码头。

青州县是个海边小城,呈月牙状,占地面积不大,人口倒不少。城门口建在月牙凸起来的那侧,而码头则建在与之相对凹进去的那侧。整个县城依托着码头而生。

一整条漂亮的海岸线上,在两处月牙尖和正中间各修建了一个宽敞光滑的码头,停靠着各式各样的船舶。来往的商人和行人,以三个码头为中心的沿着海岸线形成的一个小型集市,吃喝玩乐应有尽有。

想着天色还早,江天就带着顾婉汪帆和阿山逛起了码头市集来,顺道熟悉下市集。

市集上多以吃食为主,黄焖鱼、花生糕、冰糖熟梨、胡辣汤、酱肉等各种各样的小吃零嘴,江天一路逛一路买,给阿山吃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线,高兴的!

一趟走下来,都花了快一个时辰。

眼瞅着时辰也到了晌午,江天寻了一处炒菜的摊子,要了一个四人座,让店家给炒几个菜。

“把摊子就摆在码头,怎么样?”饭间,江天就问了。

“可行。”顾婉点头道:“来往行人多,你卖的又是新鲜的吃食,独一份的东西不愁没食客。”

汪帆也点头赞同。

三人就着吃饭的时间把地点就给定好了,还向店家问出了负责码头市集的人。

吃完饭,江天就去了码头市集办,就在正中间码头当街的第一个二层小楼,修得大气,装得明亮,门口还排着七、八人的小队。

江天走了过去,和排在最后的一个中年妇人搭话:“这位婶子,请问这里是市集办吗?”

他长得好,嘴甜,未语人先笑,那中年妇人被他这么一笑,这排着队被打扰的恼意瞬间就消失了,也笑着回道:“就是市集办。怎么,这位小郎君也是来租摊位的?”

“嗯嗯。”江天连忙点头,又问了几句关于摊位的事情。

反正也要排好一会儿,中年妇人索性转了个身,面对着江天,和他聊了起来。

几句对话里,江天了解到了码头摊位的租赁。摊位分为流动摊位和固定摊位,流动摊位只需在进入市集时缴纳两文的租金,而固定摊位则为七天一租,需要提前一到两天到市集办登记,按需要的摊位大小交租,五文到五十文一天。

“分得还挺仔细。”江天暗自想到,又和中年妇人说了一会儿话,就轮到他了。

“你好,我想租一个中等的摊位。”江天露出招牌微笑,朝登记的年轻小伙儿道:“能放三四张桌子那种。”

小伙儿说了一句稍等,便低下头翻看手里的一本地图册子,指着上面的绿色图标:“嗯,还有两个。一个就在我们集市办的斜对面,另一个要远一点,出了集市办往左拐大约半里路,在最左边的那个码头街上。这租金嘛,倒都是三十五一天,七天就是二百四十五文。需要哪个?”他抬头看着江天,问道。

在逛市集时,江天就把摊位信息摸清楚了。正中间的码头离城门口更近,是最大最繁华的一个,多为货运商船,来往的行商和游人多,卖的吃食也是以量大、地方特色为主;而两侧的码头则修得较小,多为游览观光船,供人赏玩的地方,卖的吃食更为精致,以巧为主。

“那就集市办斜对面那一个摊位。”江天道。他卖的是海鲜,既能当零嘴又能饱腹,更适合在行商人群中售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