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1 / 2)

内监爬起来,低垂着头退到回廊一侧给李霐让出路来。

李霐无意瞥他一眼,一眼就看到内监眉上有颗红痣,便随口问了句:“你是哪里当值的,本殿下时常来往宣明殿,怎从未见过你?”

内监答道:“奴才一直负责清竹苑扫洒事宜,大殿下少往清竹苑去,自然没见过奴才的。”

清竹苑就在宣明殿北侧,那里原本是一处观景楼,后来李淮将清竹苑改为私人小书房。印象里李霐只有很小的时候去过两次,之后李淮政务繁忙,少有闲暇,便也极少到那处去了。

“原是这样,你自去忙吧。”

内监躬了躬身子,待李霐走远方才转身离开。

从盐车被劫到今日已过七天。谢家虽已着手调查,但效果未必尽如人意。越是拖下去,线索就越少,卫昭不愿在路上耽搁时间,几乎日夜兼程的赶往淮州。中途遇驿站迅速换掉马匹继续赶路,两条大腿内侧都磨出了血,他也咬牙挺着。

韩司直是常出公差的,自知路途艰辛。原本以为这娇生惯养的公子哥儿路上必是个大麻烦,倒没想到他还挺能忍的,不愧是镇国侯的儿子啊,就没有孬的。也因此,韩司直对卫昭也恭敬了几分。

“卫大人,过了前面驿站沿着官道一直走就要到营州地界了。”

卫昭勒住马,用手挡在额前四处看了看,问:“此地距连州有多远?”

韩司直用鞭梢指了指西边岔路:“沿此路走约半日路程便能到连州城。大人要去连州?”

“大盐商们都在连州等候交货,我们得先去连州摸摸情况。”

韩司直看了眼刺目的阳光,道:“此时午时刚过,若这会儿拐道去连州,只怕城门关闭前我们赶不到连州城,路上没有驿站,夜里怕要在野外露宿了。大人腿伤反复,总得不到好的医治,若伤口发炎该如何是好。”

卫昭咬了咬牙,道:“无妨,加紧赶路,争取在天黑前进城。”

韩司直见他坚持,也不再劝。

第162章

卫昭走后,卫老太君当即往宁州去了封密信。又使青霄卫分别往云朔二州给卫氏父子送了两封信。

卫淑华外出回来告诉卫老太君:“祖母,皇上任命元勐将军为主将,程士询为副将,即日出征渭南。听说大军所用盐全部由冯家供给。”

卫老太君半靠在榻上,闻言睁开眼,笑道:“冯家也学聪明了。”

冯家最早做的是绸缎生意,有了皇商名头后,拿着朝廷的帖子开了处盐场。盐场规模虽不大,但沾了皇字,能人工匠倒是召集了不少,使得盐产量还算不错。冯家的盐凭票经营,并不算官盐,但每年冯家都将盐场半数利润送给李淮,充盈私库。

收复渭南对李淮至关重要,冯家这时献出盐场全部屯盐,单损失的纯利润便有几十万两,这还不算采盐的成本。但冯家此举却正中李淮心思,又能使世人称颂,也算是给大皇子积累了好名声。

不过据卫老太君对冯家那位老爷的了解,他是想不到这层的。冯家献盐场多半是怕怀璧其罪,遭人惦记。冯遇是个有头脑的,他或许会多想一些,但不管结果怎样,冯家的屯盐都是要上交的。

渭南堪称齐国粮仓,屯粮屯盐不知几何,此时若能打下渭南,也能安抚百姓之心。李淮自然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才在最后派元勐出征。

卫老太君叹息道:“若早早就使元勐为将,也不会牵出这么多事儿来。这会儿渭南不得不打,天下百姓之心又不得不安。如若昭儿事情不顺,我卫家反倒被推上风口浪尖了。”

卫淑华哼了一声:“听闻皇上在朝会上大加夸赞冯家献盐之举,摆明了是想逼着宁州西湾盐场也来献盐。”

卫老太君道:“西湾盐场已经落了一步了。其实早在李淮派昭儿去淮中时就有这个目的了。此时冯家先一步献盐,使大军顺利出征。事后宁州再献盐,大家也只会觉得是应当应分的事儿。他连这点都要算计的清清楚楚,足见其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