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1 / 2)

轩辕曜摇头,“这倒不是,他虽是大将军,可只能调动十六卫,各州之兵,还需三省宰相签押,以及朕的虎符。幸亏文圣皇后三省改制,就是天子也不能一手遮天,仍有宰相牵制。贺鞅为何屡屡受挫,便是三省宰相,他无法尽数收买之故。”

中书省多为士族天下,门下省多寒门贵子,尚书省则兼而有之。开国勋贵如今多是富贵闲人,安享祖宗荫封,唯有张掖侯肃家一直为国守边至今。

“不过周叔你却未猜中,”轩辕曜勾唇一笑,“朝会上贺鞅却竭力反对,中书令赵暲、门下侍中顾璟均赞同,尚书左仆射叶明启从来与贺鞅同声共气,自然反对,于是赵暲便请朕决断。”

“陛下准了?”

轩辕曜笑笑,“贺熙朝的意思朕懂,他想避开长安这趟浑水,加上他看灵煦在泗州数年颇有进益,恐怕也想去边塞建功立业。到底是朕的伴读,朕大方地给了他一个凉州刺史。贺鞅虽不悦,但贺熙朝本人坚持己见,也便罢了。”

“看来坊间说父子失和,也不是假的。”

轩辕曜叹了声,“贺熙朝倒是不糊涂,无奈他爹被党羽撺掇着坏了脑子,如今整个贺家哪里是烈火烹油,简直就是被架在火上烤。”

周俭昌知晓他与贺熙华的情谊,也跟着叹了声。

轩辕曜敷衍地提笔写了“建功立业”一对桃符放在一边,准备回头赏了贺熙朝,“看在灵煦的面子上,朕都不能置贺党于死地,可问题是,到底是谁要置朕于死地,朕还未查得清楚。朕决定撂开贺党不管,先将此事查清为好。”

周俭昌看着他笔下不停,又写了“政由将军,祭由寡人”,不禁讷讷道:“过于直白了些吧?”

“他一个粗人,识得几个字就不错了,不直白他看的懂么?”轩辕曜嗤笑一声,又写了个“福”,就在桃符里挑来拣去,将那些木刺的全放到一边,蹙眉选了个最光滑平整、纹路精美的,仔仔细细地写上“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守让,这几个全都送到贺府去。”

周俭昌顿觉皇帝仍是对贺熙华最为不同,连诗经都用上了。

圣人怎么说来着?

诗三百,思无邪。

作者有话要说: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小雅 原来是个情诗 讲新婚夫妇的2333333

待他年的桃符梗又出现了 哪个是给谁的 显而易见了

收到一个福字的老丈人表示没有牌面

第73章 第二章:心乱如麻

与周俭昌一同守了岁,轩辕曜便再无法入睡,干脆一个人出了寝宫。

因蓬莱殿他睡不太惯,便干脆迁至清思殿。清思殿与珠镜殿毗邻,珠镜殿原是他生母崔皇后的寝宫。

崔皇后出自士族高门博陵崔氏。这博陵崔氏与赵氏一般,是士族中唯二不降等袭爵的勋贵,玄启朝开国五大铁帽子,便是颍川国公赵氏、陇西郡公独孤氏、博陵侯崔氏、广陵侯沈氏以及张掖侯肃氏,朝中人称二公三侯。崔皇后是开国博陵侯崔静笏与琅琊王府昭仪公主的嫡亲孙女,身份贵重,据闻当时指婚时,原本是要将崔皇后许给仍是太子的穆宗,可穆宗偏偏钟情于日夜相伴的一个宫女,不愿迎娶高门贵女,让心上人日子难过,便只娶了个太学祭酒的女儿,让彼时的文宗气得不轻。于是就便宜了后来的德宗、彼时的晋王,据说迎娶崔氏时,他曾指天画地,要永远待崔氏如珠如宝,后来穆宗英年早逝,士族勋贵便齐推德宗继位。

他也兑现诺言,将珠镜殿赐给崔皇后,镜是指从殿中看去,太液池平静如镜,而珠则是指贝阙珠宫,珠联璧合。

谁也想不到,最后却是镜花水月,玉碎珠沉……

轩辕曜至今都记得,阿娘临死时靠在珠镜殿的窗边,痴痴地看着太液池的湖水,轻声道:“阿曜,娘去之后你不要哭,无挂碍,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了却尘寰,这是好事……”

无巧不成书,老博陵侯崔定之听闻爱女薨逝,竟气成了风疾,瘫了半边身子,于是只能由世子崔简出席丧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