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第二十三章(1 / 2)

“玉笛……”王清颐放下剪刀,似笑非笑道,“我倒从未听闻陛下身边有哪位娇人擅笛。”

宫人轻声回道:“婢子已查过了,宫中确实未有贵人平素吹笛。”

“不是宫里的……”王清颐抬手剪下一束花枝,冷嘲道,“那便是外头了。”将多余的花枝扫下,王清颐懒懒道:“不过陛下一直养在先帝身边,哪有什么机会接触到外头那些花花草草。”

既然是宫里的人,喜欢就纳了,又何必攥着个玉笛睹物思人,借酒消愁,王清颐百思不得其解,有什么人是皇帝都求而不得的?

王清颐沉醉在自己的思绪中,一时没使上力,手中的剪刀顺着手指滑下,“哐当”一声,将王清颐惊醒了,宫人连忙替她捡起剪刀双手奉上,王清颐看着她跪地时的柔顺模样,脑海中模模糊糊浮现出了一个人影,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是谁。

似乎是个貌美的宫人,似乎又不是……

“算了,你下去吧。”王清颐挑起剪刀,继续修剪花枝。

这件事太蹊跷,王清颐是想不明白便一定要想明白的人,一支玉笛叫李治这样珍惜,那这玉笛的主人岂不是可以大做文章?

李治没想到,他的小心谨慎反而引起了王清颐的怀疑,他断了感业寺的密报,正用繁忙的政事麻痹自己,压制自己对武媚的思念。

萧淑妃仍旧坚持带着汤水来太极殿,她性子柔顺甜美,对宫人亦是十分温和,李治看在眼里,虽心中不能回应她的情意,但也赏赐了不少,各种赏赐隔几日便送到含象殿,王清颐不在乎李治宠幸谁,但萧淑妃膝下有子,总是让她警惕三分。

心中惦记着玉笛之事,又受萧淑妃那面的压迫,王清颐日日烦忧恼火,肝火旺盛,在小佛堂待的时间越发的长,清宁宫成日烟雾缭绕,跟着伺候的宫人都被烧得嗓子刺痛。

幸好今日,柳奭大人来了,将王皇后请出了佛堂。

柳奭来时笑容满面,脚步轻快,王清颐的精神振奋了起来,“舅舅是带了好消息来?”

“自然,此事我已查的一清二楚,”柳奭难掩兴奋地拍手,神秘道,“此笛应是濮王李泰之物。”

“竟是濮王所赠。”王清颐一听就泄了气,李治对同胞兄弟的情谊十分深厚,当年与她翻脸亦是为了两位同胞兄长,若是李治怀念唯一尚在人世的兄长,那倒是没什么稀奇了,可惜王清颐还以为其中有文章可做。

柳奭见她失望,淡淡一笑,压低声音道:“此笛确是濮王赠予陛下,彼时陛下还是晋王,只不过……”

“只不过什么?”王清颐眼前一亮,追问道。

“只不过,陛下将此笛又转赠与他人了,此事还曾惊动过先帝,若不是我寻到了先帝身边的近侍,这个天大的秘密就无人知晓了。”

王清颐微微一怔,“此事还与先帝有关?”

柳奭轻笑一声,轻佻地眨了眨眼,“我也想不到,咱们这位陛下竟有这样的胆子。”

阳春三月,唐宫的樱花由春风吹开,如粉白的云彩一般落入宫中,使庄严高贵的唐宫也显得缱绻缠绵。

王清颐对镜梳妆,铜镜里隐隐约约照出她娇美的面容,她勾唇一笑,双眼送出款款秋波,不对李治,而是对自己,王清颐,老天都在帮你,你此生注定要走得比任何人都远,站得比任何人都高。

太极殿

萧淑妃正带着汤水在殿外求见,只听耳边一阵环佩叮当之声,回头却是王皇后,连忙恭顺行礼,“妾身拜见皇后娘娘。”

王清颐淡淡一笑,“萧淑妃不必多礼,来给陛下送汤水。”

“是,”萧淑妃柔声道,“开春之后,陛下有些咳嗽,妾身炖了些润肺止咳的汤水。”

“你很有心。”王清颐轻笑道。

此时,殿门打开,冯士良一出来瞧见王皇后,连忙行礼,“臣参见皇后娘娘。”

“免礼,”王清颐轻笑道,“陛下是得了空了?我与萧淑妃一同拜见陛下吧。”

李治见到王清颐时也是愣了神,淡淡道:“皇后怎么与淑妃一同来了?”

王清颐对他的冷淡丝毫不恼,娇笑道:“妾身不过是正巧与淑妃碰着了,听闻陛下患了咳疾,不若借花献佛,用淑妃这一盅汤来表示妾身对陛下的惦念。”

“不必了,”李治低头继续看奏折,“朕已好了。”

萧淑妃站在一旁十分不安,向李治行了一礼,轻声道:“既然陛下没事了,妾身便退下了。”

“嗯,”李治淡淡道,“皇后若是无事,也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