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可怎么成?
陈藜把他竖起的指头放下来,跟着将人一把抱紧,数了一二三:“闭眼,睡觉。”
天还没亮,陈藜就起身了。
他先把自己打点好了,拿着脸盆进屋里,把麦苗从床上拉起来,擦脸巾在他的脸上糊了两圈。
陈藜骑着车,麦苗坐在后座,一手抱着男人的腰,另一只手抱着旅包,脸贴着陈藜的背,睡眼惺忪的,睁都睁不开。
陈藜把车停在公社,李长官已经先跟司机打过招呼了,让他们两兄弟跟着上了公家的车。
麦苗是第一次铁皮车子,一下子就醒过来了。
他让车里拉着,到中间的车位坐下来,安安静静地不敢闹,只管挨着陈藜,眼睛好奇地瞟来瞟去。
人陆陆续续上车了,引擎发动的时候,麦苗的身子跟着一动,忙抱紧身边的男人,偷着乐似地咯咯笑。
陈藜不住低头看他,一直忍着,才没在麦苗的脸蛋上香一口。
车开在道上,两边都是麦田。
麦苗探了探脑袋,这会儿天才刚要亮,地里零零散散地来了人。他约莫是想找一找刘婶家的,头都要伸出去窗外了,给陈藜拉了回来。
车里并没有坐满,都是在县里的公家单位办事的职员,有男有女。
他们彼此在交谈,偶尔朝陈家兄弟投来一眼。也不为啥的,就是陈藜长得太招眼,不像个乡下人,还带着个满身孩子气的小青年,合该是格格不入,却又莫名和谐。
仿佛在他们身上,就该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车子出了村,麦苗的新鲜劲儿也渐渐过了。
去县城的泥石路坑坑洼洼,太阳也出来了,车里开始变得闷热起来。大伙儿都没了说话的劲儿,开窗扇着热风,随着车子一晃一晃,再足的精神,都给晃没了。
突然,车子一颠,没法开了。
司机先下去看了眼儿,又叫车上的人都下来。
这时正好是大中午,七八个人有的蹲、有的站,都热得心烦气躁。
麦苗也一脸恹恹,晒得有些反胃了,一口馍馍都吃不下。
眼看等下去不是个办法,陈藜敲敲车身,顶着日头,朝车底的司机说:“老乡,你放着,我来看一看。”
陈藜到底是当过兵的,条件艰苦的时候,开个老破车在山里钻,补个轮胎修个小毛病,还是不在话下。
他钻到了车底,拿工具摸索了一番。
大家时不时朝这儿一望,就指着他把车赶紧修好。
麦苗也蹲在那儿,一直费劲儿地歪头往车底看。在这个陈藜没留意到的时候,那被晒得红彤彤的小脸上,写满了诉说不出的担忧。
过了好一会儿,陈藜钻出个脑袋,朝坐在路边的女同志们叫了声:“谁借个头绳。”
“拿我的罢。”一个女子站起来,爽快地解下自己的头绳。
她蹲下来,把头绳放在陈藜的手掌里,也不急着走开了:“到底出了啥事儿?还开不开得了?”
陈藜道:“这里的轮轴被石头卡住了,螺母磨损了,先用头绳顶一顶,回头还是得送去厂里修。”
两人就这么搭起话来了。
麦苗两只眼睛看着这里,嘴抿了抿,两手的手指老抠着,瞧了半天都没出声。
一个多钟头后,车子又能发动了。
大伙儿依序上了车。
“你们要去县里?去玩儿的?”那女子到底是城里来的,也不拘谨,就坐到了跟陈家兄弟同一排的位置,仍想和陈藜说些话。
陈藜也接道:“我们要转车去沪城,有事要办。”他虽然都有问有答,但都点到为止,并没有要深聊的意思,可架不住他人好奇,竟也有一句没一句地聊了好长一段路。
路上这一耽搁,他们比预定的时间晚了两三个小时,都快天黑了才到了县里,已经赶不上去省市的车了。
陈藜和司机道别,肩上背着包,带着麦苗走下了车。
县城到底和村里不一样,这个时间,车站还有不少人来来往往。
要是往常,麦苗就算是再怕生,也会缩在陈藜怀里,兴奋地到处乱瞧。但是,他现在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才一下车,就不肯让陈藜拉他的手了。
“麦苗?”陈藜察觉到了不对,还以为他身子不舒服,忙伸手去探一探他的额头。
麦苗竟又躲开了,两眼垂着,转了过去,背对着他。
陈藜不知道他怎么就跟自己犟起来了。
这时又有辆车停下来,人流顿时多了一些。
陈藜担心麦苗被人流给冲散了,啥也管不着,先把人拉过来,牢牢地牵着他的手。
麦苗摇了几下,发现怎么都甩不掉,呼呼地气着,眼睛都红了起来。
两兄弟出了车站,陈藜跟路边摆摊的买了吃的,这才拉着麦苗去找店住。从车站出去走一段路就有宾馆,到柜台去问,刚好还剩一间房,价钱也还行,住一晚上隔天大早退房,那只要三块五。
陈藜用钥匙打开房门,里边儿就只放了一张床。
麦苗并着腿坐在床边,手里还攥紧着自己的挎包。这个包里只装了路上要吃的干粮,轻得很。
他垂着脑袋,眼睛和鼻子都红红的。
在陈藜拽着他来的一路上,显然已经悄悄哭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