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八章,不作不死(1 / 2)

第二百一八章,不作不死

第二百一八章,不作不死

一场秋雨一场寒,一场秋雨之后,京城的天是真的冷了。

这种天气,就连李问身体这么好的人都病倒了,咳嗽咳得眼泪鼻涕都出来了。迎春要给他请大夫来,他还死活不肯看大夫,看大夫就意味着要喝又浓又黑的中药。想起小的时候他有一次感冒发烧,他阿娘请了郎中过来,给他开了好几幅中药,他阿娘天天早晚给他煮两碗黑汤汁,那会儿被亲娘哄着,捏着鼻子才灌了进去。

那味道简直了,毕生难忘!

所以要他喝中药,绝对不喝!打死都不喝!

这会儿李问还真的很想念后世的西药了,感冒两包冲剂喝下去,百病全消,再严重点就去医院打针屁股,回去就活泼乱跳了。喝中药?是不可能的!

“我请宫里的御医过来给你瞧瞧?”家里那男人说道。

说得好像御医看就不用喝中药似的,他才不同意,被赵大人一双冷眼看着,李问一脸“我都已经这么可怜了,你还给我冷眼看,你忍心吗?”在看大夫和吃中药这件事上,他是绝对不同意,打死都不同意。“现在不是梨子熟了吗?我就是有点小咳嗽,喉咙不大舒服,蒸几个梨子吃吃就好了?”

“你啊……”赵向毅是拿这人没办法,当天就让人去弄了一筐的梨子过来。

看到一筐梨子的李大人,“……”这是不是太多了点啊?

他抓了一个起来,随便用柚子擦了擦,其余的人让送到厨房去,吩咐厨房每曰早晚给他炖两个梨子。

李童就端着那一筐的梨子走了,他们家少爷还真的是,哎……

“还挺甜的,你吃一口?”李问啃了一口梨子,发现还挺甜的,把没咬过的另—边给旁边的男人咬。赵向毅抓着少年的手,对着他咬过的位置咬了一口。

“哎哎哎,不是让你咬这里!”李问瞪眼,“我感冒了你不知道吗?”这感冒可能会传染的!

“传点给我,你就好了。”赵大人仗着身体好,一点都不怕。

李问白了一眼某人一眼,说得跟真的传染给他,他的感冒就好了一样,“还好最近的大事情都忙完了,我还能歇一歇。”然这会感冒了,还得拖着病体跑来跑去的操劳,那就真的斯巴达了。

在椅子上坐了下来,啃了一个梨子进去,喉咙舒服了点儿。

他怀疑自己就是最近累到了,才会导致免疫力降低,这不,最近才下点雨、气温一变他就中招了。

不过他这点小病倒是问题不大,李问说到了皇上又病倒了的事,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天气,和皇上本来身体就没有恢复,这两天又病倒了,恢复了几日的早朝又停了。

外面下了点小雨,气温一下子骤降,这会儿宅在屋子里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李问在心里感叹,跟没骨头的猫儿似的赖在赵小将军的怀里。

从窗口望出去,还能看到外面的雨幕,毛毛细雨在飘洒。

这个时候,一阵急切的脚步声传来,打破了这一份难得的宁静。

远远的赵向毅就听到了声音,在声音快走到大门口的时候,他坐直了身体。

“嗯?“李问还有点不明所以,用眼神询问身边的男人。

“有人来了,应该是发生什么事了。”不然他身边的人走路不会这么急,赵向毅的话才落下,就听到了敲门声。赵向毅起了身去开门,没等他开口问,来人就说道,“主子,出事了。”

李问整理了下身上的衣服,往门口走了过去。

“什么事?”赵向毅问道。

“是大皇子……刚御林军从大皇子的府上搜出了龙袍。”来人快速的把刚不久发生的事情告诉他们主子。赵向毅的眉头蹙了蹙,李问的面色有些凝重,问道,“大皇子如今人呢?”

“已经被御林军押进宫去了。”来人说道。

李问和赵向毅对视了一眼,说道,“我们立即进宫。”

这个时候不管这龙袍是大皇子自己的还是别人栽赃他的,怕是大皇子都有大麻烦了。李问倒是不在意大皇子的死活,他是担心皇上那里,皇上的身体不好,这个时候最怕的就是受到刺激,万一这会儿皇上那里真出了点什么事才是麻烦!

“嗯。”赵向毅知道这事情的严重性,说道,“我们进宫里去看看,这个时候太子殿下应该是在宫里头了”他不用饶过去东宫找太子,直接的进宫去就是了。

“我们一块走吧。”

李问让人去备马车,两个人上了马车,往宫门过去。

这个时候在养心殿上,一身狼狈的大皇子跪在皇上的面前喊冤枉,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泪,“父皇,儿臣冤枉啊,那东西……真的不是儿臣的啊,一定是谁陷害儿臣的啊,父皇你要相信儿臣啊……”

待他们赶到的时候,太子殿下和三皇子、四皇子,还有皇后娘娘和董贵妃,几位贵妃娘娘都已经在了,朝中的几位大臣听到了消息正匆匆的赶过来。

大皇子的生母陈妃跪在地上给儿子求情,哭得梨花带泪,“皇上,勇儿绝对不敢做这样的事的啊,皇上,您要相信勇儿啊……”

“冤枉你?咳咳……是谁冤枉你,陷害你了?你倒是说说!咳咳咳……”昭宗皇帝发出剧烈的咳嗽声,一旁的孙公公见到皇上咳得这么厉害,是急得团团转,指挥身边的小太监去请太医过来,生怕皇上这会儿出了什么事。

小太监领了命令,连忙的往外跑出去。

“合着就是有人冤枉你了?”皇帝一脚踹开跪在面前的这个儿子,原本这个是他的第一个孩子,他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当父亲的那种心情,他是真的期待这个孩子的到来,看着那么点的孩子长大,他的心中也有过身为人父的自豪。

曾经他对这个儿子有多少的期待,如今就有多少的厌恶。

一次次,每次的案子里面都有他这个好儿子的影子在,每次都是跪在他的面前痛哭流涕,哭着喊自己冤枉?难道每一次都是被人冤枉了?自己就真的什么都没做过?就真的没有那个心?皇帝这是不再信任这个儿子了,“朕……咳咳……朕还在这里呢!”

皇上这句话的意思是,朕还在这里,朕还活着呢,你们这些人就惦记着朕屁股底下的这把椅子!

所以皇帝能不生气吗?

杨绍勇的身体一震,他知道这一次的事要不能说服他父皇,他就真的完蛋了,“父皇……父皇,儿臣真的是冤枉的啊……”

陈贵妃的亲爹陈大人为代表的一派欲站出来为外孙求情,“皇上……“

皇上扫了一眼过去,下面那些想为大皇子求情的官员们都不敢了,“来人,把大皇子押回府上,没朕的命令不许出府,不允许任何人进出。把陈贵妃带回去宫中,好好的看管起来,不允许任何人去看陈贵妃。”

“父皇,儿臣冤枉啊……”

“皇上……”

宫中的侍卫上前来,把大皇子和陈贵妃都押了下去,把人带走了。

皇子看在站在这里的几个儿子和大臣们,面色并不太好,“你们都回去吧,太子和李问留下来,朕有几句话吩咐你们去做。”

“皇上,龙体要紧,您万不可气坏了身子……这事情还待查个水落石出,不能冤枉了大殿下和陈贵妃。”皇后见到大皇子和陈贵妃被押走,心里自然是极为解气的,少一个人,她儿子就少一个对手,这自然是好事了。

陈贵妃那女儿向来都仗着自己替皇上生了长子同她这个皇后叫板,哼,给皇上生了个长子又如何?还不是生了个没脑子的东西。

下面的大臣们纷纷行了个礼仪,都退下去了。

皇后带着后宫中的嫔妃和一串的宫女太监们离去了。

孙公公带着太医过来,太医上前为皇上把过脉之后,与皇上说了几句勿要动怒之类的话,就写了方子让太监去药房领药,他到侧边的小殿去候着了。

待到所有的人都退出去之后,被皇上点名的太子和李问留了下来,皇上问道,

“你们两个可知,朕为何留你们下来?“

李问用眼角瞄了太子一眼,低眉说道,“皇上,您是想让我们查明这件事的真相?”皇上这个时候让他们留下来,唯一的可能就是这个事了。

“嗯,你猜的没错。”昭宗帝说道,“此事就交予太子和你去查,三日之内,把这事查得水落石出了。”

“是,父皇,儿臣领命。/是,皇上,臣领旨。”

两个人异口同声的应道。

从皇上那里离去,两个人从大殿走了出来。

外面还在下着细雨,李问来得急,忘记带伞了,杨绍慕接过宫人手中的伞,打开,示意李问过来。李问看了一眼,在犹豫要不要上前,似乎不大好?杨绍慕脸上

是温和的笑,问道,“孤正好与你讨论下关于大皇子的这件事。”

“哦。”李问就只好上前两步,站到太子撑着的伞下去了,“殿下,要不我来撑吧?”

“不用,孤来就行。”杨绍慕并未把伞给少年,两个人走进了雨幕里面。

其实这会儿李问的脑子还有点懵,他都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大皇子和陈贵妃就被人押走了,从皇上的态度来看,难道大皇子私藏龙袍这事是真的?“殿下,您对今日之事如何看?”

“是假的真不了,是真的假不了。”杨绍慕的目光看着远方,眼底藏着一抹讽刺。转头看向少年的时候,他收起了眼底不该有的光芒,微笑着问道,“皇上不是让你与孤一起调查这事,难道你没信心把调查出结果出来。”

“好吧。”李问伸手挠挠头,其实他不大会查案,也不是喜欢这种事情,大皇子的私藏龙袍的这件事怎么看这里面都有猫腻在,刚何况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肯定是与其余的几位皇子那里脱不了干系。

只是不知道太子在这件事情上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相信孤,此事与孤并无任何的关系。“仿佛是看出了少年心中所想,杨绍慕的脚步停了下来,看着少年的眼神里带着认真和严肃,他并不希望少年把他看成一个为了皇位不折手段的人。

他是太子,是储君,只要他不做错事,那个位置必然是他的,其余的那些,他不屑于去做。

“嗯,我相信殿下。”是啊,太子是个什么样的人,难道他还不清楚吗?李问为自己心中刚才的那点所想,对太子感到抱歉。

两个人走了出来,就见到手上撑着一把雨伞,站在出口处等着他们的赵向毅。

“你怎么还在这里,在等我们吗?”李问一眼就看到了这个男人,从太子的伞下跑到了赵向毅的伞下去。见到少年从他这里跑到赵向毅那里去,有那么一瞬间,杨绍慕的心情是有点低落的。

赵向毅与太子的视线对视了一眼,落到比他矮了半颗头的少年身上,应道,“嗯,是在这里等你们,想着你与殿下应该快出来了,就在这里等一等0“

雨水打湿了宫墙,暗红色的宫墙颜色显得更为暗沉了。

三个人从宫里走出去,太子殿下走在前面,李问与赵向毅公撑着一把伞,走在太子的身侧落后一步的地方。皇上让他们负责调查这一次大皇子私藏龙袍的事,从宫里出来,他们就一同跟着太子去往东宫。

“这件事要不是老大自己做的,那就有可能和老三老四有关。“

“不好说,凡事皆有可能。”

杨绍慕和赵向毅讨论起了大皇子私藏龙袍的事,其实他们都更是觉得龙袍很可能就是大皇子的,只不过是有人将这件事告知了皇上那里,才有了今日搜出龙袍的这一出。

这件事与大皇子是否私藏龙袍已经是没多关系了,最重要的是皇上已经不再信任这个儿子,所以因为私藏龙袍的事,大皇子是已经被踢出局了。

这个时候,朝中的大部分官员们都是选择明哲保身,并没有多少人愿意踏这一趟浑水。

但是李问没有办法,既然皇上让他与太子殿下一同负责查这件案子了,他就必须要着手去查。明明他是工商部的,管的应该是商部的事情?怎么这种调查案子的事也交给他去做?

——算了,能者多劳吧!

氺本本

三日之后,太子把调查出来的结果送到了皇上的案桌之上,皇帝看完了之后,砸了手边的茶杯,发了好一通的脾气。李问跟在太子的身后,低着头盯着地面,真的是,人不做不死,有的人就是自己把自己作死的。

龙袍还真的是大皇子两年前私下找人做的,藏在他的府上,直到这一次被人告密,皇上派人去找到了。

第二日的早朝上,皇上撑着病体上朝,当着朝中文武百官的面,下令撤去大皇子杨绍勇皇子的身份,终生圈禁在王府之中,“至于陈贵妃,教子无方,撤去责妃的称号,降为才人……打入冷宫”

被撤去皇子身份的杨绍勇如今已等于是一个平民了,并且是终身圈禁王府之中,这与坐牢无异。至于陈贵妃,从四妃之一,将为没有品级的才人,还被打入冷宫,这一生怕是都要在冷宫里面度过了。

“皇上,皇上……您不能这么狠心啊……”陈责妃整个人都软倒在了地上。大皇子跪在地上没有说话,是他害了自己,是他害了母妃……

朝中的官员们都不敢替大皇子和陈贵妃求情,大皇子私藏龙袍的事情属实,皇上没有下令斩了大皇子都已经是看在父子亲情的面上了。

原先支持大皇子一派的官员们一个个面色惶恐,大皇子完了,他们的仕途,怕是也完了。

皇帝挥了挥手,就有侍卫上前去把陈责妃和大皇子下去了。

“下朝吧!”皇上并不欲听下面的臣子们说什么话,起了身带着宫女太监们离

去了。

下面的百官们纷纷跪下,恭送皇帝的离去。

第二百一九章,铺路

这一年秋,大皇子被废出皇子身份,贬为庶民,圈禁于王府之中,终生不得出王府。大皇子的母妃陈贵妃打入冷宫。此事没过几日,陈贵妃之父陈淼被查出贪污受贿,罪证确凿,陈家被查抄,陈淼以及其家眷悉数入狱。

此事牵连到无数官员,大多是原先支持大皇子一派的官员,或是被罢官,或是被降职,调出京城,这部分官员这辈子大概都不可能再回到京城这个地方了。

至此,大皇子和支持大皇子一派的官员等于是全部都倒台,没有任何翻身的机会了。

自古皇位之争就是如此的残酷,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不免让人感到唏嘘。

最近朝廷里发生了不少的事情,李问并没有插手这些事情,亦是没有那个能力去管。商务大会和招商大会过后,还有许多事情等着他们这边去安排和处理。西区的贸易市场开始运作起来,里面的商铺一家家的开了起来,商家和货物在这里聚集,不少的大型交易在这里成交。

商部在这里有专门设立的一个管理处,维护这个市场的管理和秩序,这些商家之间出了什么问题,可以找商部的人出面调解和处理。

后面一条美食街的生意火热,这些年做买卖赚到钱的商贩们开始在这里租了个门面,铺面不大,租金在他们能够承担的范围,做点小生意,不用推着小车子风雨来雨里去的跑,赚钱都轻松了起来。

在这里有铺面的商家是不用给摊位费,没有铺面的小贩们每日要缴摊位费。

“还是现在好啊,自从李大人出了这些规定之后,就再没有那些人来找我们麻烦了。”这些商贩们闲暇时候聊起天来,话里无不是感谢那位带给他们这些的李大人。

“嗯,是啊,咱们现在每日只要给几个摊位费,就能安安稳稳的在这里白摆摊子做生意。”要生意好,一天的生意做下来他们的兜里就能赚到好几个钱了。看到以前同他们一起摆摊子的同伴租了铺面,这些小贩们无不感到羡慕,“等我再存多几个钱,也租一间铺面做生意。”

“哈哈,好,好,我也是这么打算的,要生意好,就多请几个人来帮手。”

见到以前那些同他们一起摆摊子的同伴有了铺面,他们还是推着个小车子,心里难免就感到有差距了。人还是要有个目标,往这个目标去努力,总能有一天就实现了。

这些商贩们的谈话中,无不是带着对未来曰子的向往。

这条街上做的都是吃食生意,附近做事的人都来这条街上吃东西,人流一多,生意就有了。

不过他们在这里做吃食的,三不五时都会有专门的人员来抽查铺面和摊位是不是干净,不合标准的要进行整改,整改就是要卫生达到官府要求的标准,被要求整改三次之后,就会被驱出美食街,不得再在这里做生意。

因此不用官府的人员强调,这些商家和商贩们担心自己会被赶出去这里,自己收拾铺面摊子都勤快了起来。

这一套的卫生标准和食品安全规范是工商部正式出的,上面还有官府的盖印。原先只是在美食街这里施行,不久之后就逐渐扩散到整个京城的范围,要求凡是做饮食生意,包括整个京城的酒楼和饭馆,都必须按照这个标准来做。若是卫生标准不达标,可能是要面临罚款和封铺的处罚。

这段时间李问一直都在忙着规范食品安全这件事情,往了可能只是吃了拉个肚子,严重的可能还会吃死人的事,所以能不重视吗?只是朝廷从未重视过食品安全相关的事情,亦是没有相关的法律和规定,除非是吃死人了,告到官府去,才是按照杀人罪处理。

西区那边有专门的人员官吏,暂时没什么问题了。

还有关于明年春后,几条对外商贸路线的开展的问题,要如何开展,护送的队伍和人员的安排,这些都需要由商部出面去沟通和处理。沿途的强盗土匪要官府派兵去清除,漕运的重新开通,等等,这些事情就够李问每日想到不知道掉多少的头发。

还有两条能够把南北连同起来的道路的修建,修路由工部负责。

李问还专门抽出时间去找工部尚书贾如那个老头子聊天,贾如一看这小子来就准没好事,这个小子就喜欢整天搞事,贾如瞥了一眼笑嘻嘻的小子,问道,“说吧,你今日来,又是为了什么事了?”

“贾大人,别一脸不欢迎我的样子嘛。”如今他和贾如这个老头子熟了,李问

对着贾大人的嫌弃也不当一回事,这个老头子只是喜欢口是心非,嘴上说着嫌弃他,心里则是不然,若不然他一来怎么就有人领着他来见这个老头了?

两个人坐了下来,闲话也不多说,直接的就谈到了正事上来。

李问提到了道路的修建和标准问题,既然是花了人力和物力还有银子去修路,那就要把路修好了,他记得后世所用的混泥土那种东西,主要是用水泥和沙石,按照一定的比例搅拌到一起,后世的混泥土是广发的运用在土木工程上。

水泥所用的材料并不复杂,只是这个时候想要广发的使用水泥还是有点难度,所以他提到的是使用粘土,其实就有点类似于现在的人盖土房子是使用粘土建造的,他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升级,搞出一种比混合型的材料出来。

“至于成果如何,还要贾大人安排几个工匠多尝试几遍,看看哪一种最好,咱们修的这条路,最起码要用个十年以上都没有问题才行。”像从前的那种豆腐渣工程,马车跑个一年半载就到处都坑坑洼洼了,那还不如不修。

李问这摆明了就是负责动嘴皮子的,动手的事情还是扔给别人去做。

贾大人听完了后,思考了下,觉得这个办法是可行,赞同的点点头,“你说的这个,倒是可以试一试。只是这样修路,怕是银子要花更多吧?”他看着李问这小子说道。

银子真的没问题?别把国库的银子都掏光了,还修补上这两条路。

“银子要多少有多少。”李问拍了拍腰上的荷包,一副让贾大人放心的模样。

贾大人连白眼都不想翻了,就开始赶人,“赶紧走你的0”

“哎哎,我问题还没说完呢。”李问还不肯走,贾大人停下了赶人的动作,听这小子是还要说点什么,“你说0”

“我是想,咱们修路可以沿途招附近村落的村民们参与修建,工部的师傅负责知道。”古代铺桥修路都是官府以服徭役的名义强抓的壮丁,这些人抓来大多做事都没什么积极性,养这么一大群的人还需要一大笔银子的支出,那就不如实实在在的招人来做。

因而李问一开始就没打算以官府的名义去抓壮丁,他打算的是沿途招一些村民们来参与进行修建,白天做工,晚上这些村民们还可以归家去,官府支付一定的酬劳,到时候不用担心没有村民来做工。

像这一次西区贸易市场的建设,短短几个月就建起来了,虽然所支出的银子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数目,但是在后期的市场运作起来,这一笔收益是非常可观的。

现在他们修建的道路并不是无偿的,等这些道路都修建起来,完全投入使用之中,官府就能够用收益了,想后世的那些高速公路,一年下来还不知道能收多少的过路费。

“……咱们沿途是要修建驿站和邮局的,路铺到哪里,咱们的驿站和邮局就能修到哪里去。”李问提到修建驿站和邮局的事,羊毛出还是出在羊身上,这里面有各地商人投资进来的银子,他们用的都是这些商人们的钱,所以说这个修建道路,其实最后并不用他们官府出多少的银子。

“你个小子”这一次,就连贾尚书的心里都暗暗的惊讶了,难怪这小子短短时间半个月之内就能弄到这么多银子,这小子就是不当官,去经商都是个大大的人才啊!

“行行,你说的我都记下了。还有什么事要说吗?”贾大人一脸你要没事,我就下逐客令了啊。

“没了,没了,我走了啊,贾大人,有空一块吃个饭啊,我请客。”正事说完了,李问就喜欢逗这个一脸严肃的小老头儿。贾大人摆手,你赶紧走吧,看到你我就吃不进去,还吃饭呢!不吃……

贾大人又傲娇了。

李问挥挥袖子,不带走一片云彩,“贾大人,那我走了啊。”

“嗯哼……”贾大人在心里哼哼,这小子……

见李问那小子走出去了,贾尚书连忙的就让人去把工部里面的几位师傅找了过来,商量混泥土的事情。而没过几天,工部的几位师傅在经过一次次的尝试之后,调制出了一种质置上乘的混泥土,在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工部确定后面修建道路都使用这种混泥土。

这种混泥土弄出来的时候,李问还专程跑了一趟工部去看,看完了后是极为的满意。

趁着这个时候秋收完了,各地都有富余的劳动力,他们就开始招工修路。

工钱给的不高,但是日结,每日做完了,放工就可以回家去。以往官府要铺桥

造路都是强招良民去修,如今官府出钱,招人来修路,对于一些没什么活干的汉子们,还是愿意去报个名跟着修路的,干一天的活,拿一天的钱,干满一个月下来,

到手的钱不少。

原本有的人还想着去试试,看是不是每日做完都有工钱拿,发现还真的是这样之后,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不就是出一把力气活儿,谁都能干。

这边修路在轰轰烈烈的进行,修建的道路每日都在往前延长……

第二百二十章,胡军压境

今年各地的秋收都各地方上都传来了喜讯,各地的粮食丰收,皇上的脸上总算有了点笑意,朝中的大臣们纷纷都在心里松了一口气。天子心情不好,受苦的还是他们这些大臣,挨骂还是事小,一不小心就降职丢官,这可是关乎他们的前程,可就事大了。

运往边关的银子和物资都已经筹集完毕,除了补给边关将士们的饷银,和过年的物资之外,还有兵工厂出的一批兵器,都一并运送去边关。这个时候朝廷派何人把东西押运过去,人选还在商定中。

以往负责押运银钱物资的这些事情可都是肥差,朝中的几派官员们都想抢着去干。

李问在心里呵呵,放出了狠话:谁要敢动这一批银钱和物资,他就和谁全家都过不去!

马勒戈壁!

别以为他不知道这里面的曲曲折折了。胆敢动这些东西的,就要做好把全家的性命,把整一个家族的前程都赌上的准备。

若非是最近事情太多,京城这里走不开,李问还想亲自跑一趟边关去给他师傅和将士们送温暖和关怀,关键的还是皇上的身体状况不大好,这个时候他要留在京城这里。

果然他这话一出,朝中一些官员们就消停了许多。

要说整个朝廷里面,这些官员们最不想得罪的人,就数李问那小子了。看看当初襄州那一帮官员的下场,还有死在牢里的朱广权,还有户部那一大帮官员们,没几个的下场是好的。偏偏皇上又宠信那小子,就连太子殿下都是偏着他,皇上如今这个样子,若是日后坐上那个位置的是太子殿下,李问这小子能继续在朝中作威作福好几十年。他们这些人都半截身体埋入土里了,子孙后代没一个有李问那小子有本事。他们这要得罪了李问那小子,保不准他们整一个家族的子孙后代都没出头之曰了。

这小子,还真的是,惹不起啊,惹不起……

正好这一日他进宫里同皇上禀报事情,皇上问他,“李问,这一次押运饷银粮草去边关,你觉得朕派何人去为好?”

“皇上,臣觉得武将派王濠王将军负责,文官那里派礼部主事章素回去可行。”平时皇上问他这种问题,李问很少会直接指名道姓让何人去,大多都是给点小建议,让皇上拿主意。

不过这一次,实在是朝中的那些人胆子太肥了,什么便宜都敢占,活得不耐烦了。

说来章素回还是和他同榜进士,当时他是状元,章素回是榜眼,若非他这个半路杀出的程咬金,章素回是最有可能当状元的人,可怜章素回为了拿状元押迟了三年才参加会试,最后状元的位置还是被他这个程咬金拿走了,章素回拿了第二名的榜眼。

看在两个人当年一同骑马游街,一同逛过裔楼的友情上,李问想都没想就选了章素回。

当初两个人一同进了翰林院,章素回先一步离开,去的礼部,如今章素回在礼部是混得风生水起。章素回这人的才能不下于他,这人天生就适合搞外交的,去了礼部就是他的专场。

只不过在他的衬托之下,章素回的光芒完全被掩盖下去了,皇上还真想不起当初他除了点了一个状元之外,还有一个榜眼和探花郎了,探花郎不在京城就不说了,章素回人可是在京城这里,可见李问这个程咬金把章素回遮掩得有多惨。

他们从翰林院出去后,李问还和章素回过几回喝酒,只是不再跟那人去逛青楼而已。章素回那人身上除了有点文人风流的通病之外,人品上倒是没问题不的,看这人去青楼只是喝花酒不玩姑娘,更不会把姑娘带回家去就知道了。

所以李问和章素回的关系算得上不错,今日皇上问他,才是毫不犹豫的就把差事按到章素回的头上。想必章榜眼应该是不介意去跑一趟苦差的吧?

“朕觉得可行,成,就按你说的,选这两人吧。”昭宗帝想了想,王濠是王大将军之子,章素回是章春礼的儿子,还是他钦点的榜眼,是应该给这些年轻人一个机会。

很快的圣旨就下了下去,武官就派王濠王小将军带兵押运,文官那里就派了章素回章主事。王濠和章素回都没想到这个差事会落到他们头上,再一打听,是李六

元向皇上进的言。

负责押运饷银和物资去边关的主将和礼官都已经选定,护送的队伍都已经准备好,三日后即将启程。

木木木

“力〇力〇力〇”

马马马——

雨幕中,骑着快马的士兵正往京城而来。

一匹快马进了京城,边关那里派人快马加鞭送了消息回来:胡人集结了五十万大军在关外,正准备攻打雁门关。

“眶——眶——眶——’,

城楼上的钟声敲响了,整个京城的人都能听得到了。

听到响声,李问还愣了一下,问道,“是不是发生什么事了?”

“嗯,胡人集结了五十万大军在关门,这是传回来的消息,你看看。”赵向毅把手上的信交给李问,这是边关那里给他传回来的消息,“宫里应该是知道这个消息了。走吧,咱们要进宫里去了。”

李问看完手里的信,收了起来,这个时候胡人派兵要来攻打雁门关?

城楼上的钟声敲响,在钟声敲响的半个时辰里面,朝中所有的大臣都要出现在大殿里面,路上一顶顶小轿子抬得飞快,停在了宫门外,一个个大臣们排着队伍进宫。

“什么?!”

五+万大军?

当知道胡人集结了五十万大军在关外,准备攻打雁门关的时候,这些官员们一个个都吓白了脸。胡人派了这么多人来,万一攻破了雁门关,打到京城来该如何办是好?一旦胡军攻破雁门关,一路就能挥师到京城来了。

不是这些文官们贪生怕死,而是每一次和胡人打起仗,大成都损失惨重,胡人所过之处是杀烧抢掠,奸淫妇女,所到之处连小孩和老人都不放过,无恶不作。先帝那会胡人攻破了关门,一路挥军直下,差一点就打到了京城来,最后还是先帝御驾亲征,亲自领兵把胡人打了回去。

先帝是能文能武,只是皇上这会儿?

如今皇上龙体欠安,朝中如今还不知道是个什么情况,万一皇上真的出了什么事,那就真的是……文官们那里一个个都心情焦虑,生怕胡人一眨眼就打到京城来了。

“朕今日召集大家到宫里来,是想听听你们大家都有何想法,和建议。”昭宗帝撑着病体坐在大殿之上的龙椅上面,把边关送来的消息告诉下面的臣子,如今胡人集结了五+万大军在关外,这五+万大军压境,怕是个麻烦。

“胡人扰我大成之心不死,一日不灭了他们这帮胡狗,咱们大成一日就不得安宁……”

朝中的武将们大多都主战,文官们这边都支持派使者去和谈,朝中的官员们迅速就分成了两派,一派主战,一派和谈,和谈面临着的必然就是像从前那样,大成每年都要给胡人大量的金银珠宝和布匹粮食。

主战一派必然就不答应了,凭什么每年都要任由胡人来拉走大量的粮食和金银珠宝!

上一次胡人派使者来大成要钱要粮,李六元才施计谋把那些胡狗赶走了,现在胡人不就是仗着大成不敢真的和他们打,才集结了这么多兵到关门那里去。

不就是和胡人打一架,谁怕谁了?!谁哭爹喊娘还不一定呢!

主战一派和主和一派吵得是不可开交,这群武将们的嘴皮子没文官们的厉害,很快的就被文官们堵得说不出话来。坐在上面的昭宗帝听着下面的臣子们在吵,耳朵嚼嗡作声,手里捏着手帕捂着嘴,压抑着胸口要起的咳嗽,“都……都给朕闭嘴!,,

下面的官员们才一个个都收了声音。

“李问,你来说说。”皇帝点了下面的李六元出来。

“是,皇上。”李问站了出来,说道,“臣以为,维护大成的领土和安全,保卫边关,保护身后千千万万的子民,不仅是边关的将士们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一个、身为大成子民的责任和义务。一味的退让,只会让敌人认为我们软弱可欺!”

“胆敢犯我大成者,虽远必诛!绝不允许任何人侵犯我大成!”

少年的声音在这个大殿之上响起,铿锵有力!

“胆敢犯我大成者,虽远必诛!”

“绝不允许任何人侵犯我大成!”

武将们那边齐声喊道,声音在大殿之内回响。主和一派的文官们嘴唇蠕动了一下,一个个都缩成了鹌鹑,不敢出声。

待到这些声音停下来之后,李问才继续说道,“皇上,我们现在还不知道边关那里的情况如何,胡人的目的和动向。臣认为,我们如今应当弄清楚边关的实际情况,找出应对的方法,万一真的和胡人动起手来,我们大成的兵力能有多少,胡军的实际兵力是多少。”

胡人集结了五+万大军前来?

他们大成是派人去一个一个的数过吗?是不是真的有五十万大军,还是对方只是虚张声势。对方的兵力到底是多少?里面骑兵有多少,步兵是有多少?

据他所知,关外的胡人是分成好几个部落,好几个统领,是不是所有的部落都有想攻打大成的心。胡人要真的是一条心,早就把草原一统了,就是因为胡人不是一条心,并非是所有在塞外的牧民们都有想入侵大成的心,更多的牧民是追求自由和无拘无束,居无定所,喜欢在草原上到处跑,这也是为什么关外的牧民没有建立起村落和国家,只是分成几个部落生活的原因。

别一说敌人要打过来了就自乱阵脚,到时候不用敌人打过来,自己内部就先乱起来了。

有了李问这一番的分析,大殿之上的官员们都安静了下来,一个个都在思考这些实际相关的问题。见到下面的官员们都安静了下来,皇帝的面色才没那么难看了,“太子,你来说说,你对这事的看法?”

“是,父皇。”杨绍慕站了出来,说道,“儿臣支持李六元刚才所说的话,我们大成一味的退缩,胡人才越是认为我们大成可以任意欺凌。如今胡人集结了大军在关外,我们如今应该谈论的是如何应对之法……以儿臣之见,现当多收集一些边关那里的情况,要是真的和胡人动起手来,我们大成也能有万全之策去应对。”

皇上又逐一的点了几个儿子出来,想听听每一个儿子的意见和看法。

三皇子杨绍康是主和一派,他的意思是胡军兵强马壮,大成和胡军对上,怕是大成这边要讨不了好,这也是朝中主和一派的官员们的想法。

至于四皇子杨绍简则是站在中立,不主张战,也没说要和,只说此事应当从长计议,商议出一个万全之策来。

今曰六皇子杨绍君也在大殿之上,皇上还特意点了这个儿子出来说话,只是杨绍君支支吾吾的说了半天,最后都没说出一个所以然来,皇帝的心里不免就感到有些失望了。

几个儿子里面,除了太子说得还尚可,三jl子是个胆小怕事的,四儿子的态度慕凌两可,六jl子没有自己的见解和自我。越是在这种时候,才越是能看清楚几个儿子的能力,皇帝对自己的几个儿子不免都有些失望。

在这些臣子里面,唯一让皇帝觉得好的就数李问李六元,只是到底李六元的年纪尚小,经验太少,缺乏阅历。

知道今日讨论不出一个结果出来,坐了一会,皇帝就感觉到身体快要承受不住,就宣布了下朝,“此事延后再议吧,退朝……”

皇帝的仪仗离去,百官们在后面恭送皇帝离去。

当曰昭宗帝召了太子和几位皇子,以及朝中的几位阁老重臣到御书房议事,商议边关之事。当天李问也接到了皇上的召见,进了宫中,参与了这一场的讨论……

第两百二一章,乱事

三曰后,朝廷派去负责押运饷银和物质取往边关的队伍还是按时准备出发了,城门外护送的队伍已经集结完毕,这一次王濠王小将作为主将,章素回章榜眼代表礼部前去。李问跟着赵向毅过来送送朋友,他和这两个人的关系都算得上不错,“兄弟,我等你们回来啊,到时候我请你们唱酒啊。”

押运饷银和物质去往边关的这一路上有可能会遇到各种的危险,所以去往边关的这一路上并非是万无一失,绝对的安全的。再加上这个时候边关那边的情况,随时都有可能和胡人动起手来,会发生什么事都不好说。但是越是在这个时候,朝廷拖欠了这么久的粮饷,才越是应该在这个时候送过去。

李问这句话是让朋友们平安去了,平安回来,这一趟过去,快去快回,还能赶回来过年。

“哈哈,有你这句话。准备好好酒等着我们,我们到时候回来找你喝一杯。”王濠伸手去拍了李问的肩膀一下。章素回瞥了李问一眼,两个人相视一眼,又是忍不住的笑了,说道,“知道了,我们会把东西送过去,顺利回来的

“等你们。”李问呲牙,给了章素回一个好看的笑,让王濠路上保护好章素回

“还用得着你说。”王濠翻身上马,对李问和赵向毅他们摆摆手,调转了马头到队伍的前面去。章素回坐的是马车,这一次去往边关,他的身边除了两个小厮,连一个丫鬟都没带。

可见这人在正事上还是很靠谱的。

李问把一封写好的信,拜托王濠帮他送去给他的师傅,赵向毅那里也有信,是要送去边关给他亲爹赵大将军的。

这一日,护送饷银和物资的队伍出发了,前往边关。

这个时候外忧还未平定,内患就先起了。

宫里传出了当年关于赵月嫣赵贵妃之死,是皇后所为,当年在皇后身边伺候,已经记录在死亡名单上的一名宫女出现在宫中,指证是皇后让她下的毒,毒死了赵贵妃以及腹中的胎儿。

当年的赵贵妃之死一直都是一个谜团,是皇帝的一个心病。深宫中的那一位太后还因为赵贵妃的死被关在宫中吃斋念佛,这么多年来没有再出现在人前,宫中亦是无人敢再谈起赵贵妃和太后这两个人。如今再一次有人提起赵月嫣之死,还指责是皇后害死了赵月嫣。

“你……”皇上大怒,目光就像是要吃人似的,看着皇后,抬起的手指指着皇后,一句话都没有说完,就因气血攻心,当场就喷血昏迷过去了。

皇后的眼睛瞪大,整个人浑身都在发抖,颤抖着嘴唇,摇头。

不,不是她,她没有害死赵月嫣……

“皇上,皇上……快传太医,太医,太医在哪里?”董贵妃扑到了皇上的床榻前,尖声叫了起来。孙公公第一时间反应过来,派了小太监去喊太医过来,“快,快去喊太医过来。”

小太监飞奔出去找太医去了。

“你们简直一派胡言,胡说八道!”皇后迅速的恢复了过来,整个人都在发抖,也不知道是真的气的,还是在害怕。让宫中的侍卫上前来把宫女押下去,“把人押下去,关起来。”

跪在地上的宫女一张脸被火烧伤,嗓子被烟毒所伤,整个人苍老的像是六七十岁的老太太一样,一双眼睛恶毒的看着皇后,“皇后娘娘,您不记得奴婢了吗?您害得奴婢好惨……”

“不可以!你们不可以把人带走这名宫女是淑贵妃带来的,见到皇后要把人证带下去,她自然就不愿意了,指着说皇后是要杀人灭口,一副得意洋洋的模样,看我今日找到扳倒你的证据了吧!

这个时候只要把皇后搞下去了,就能顺势把太子搞下去。

皇后当然是明白这些人的目标不是她,而是她的儿子,只要证实了赵月嫣的死是她所为,别说她这个皇后当不了,她儿子的太子之位可能都会因此受到牵连,不行,绝对不行!

“把人押下去,随便弄一个人来就说赵责妃之死是本官所为!本宫与赵责妃情同姐妹,为何要害赵贵妃?”皇后找回了她皇后的气场,命令侍卫把人带下去。

这名宫女的面容已经被大火所毀,已经看不出原本的面容。谁知道淑贵妃是从

哪里找来的人冒充当年她身边已经死去的宫女?就是这个真的是当年她身边已经死去的宫女,谁又能有证据证明当年的赵责妃之死是她这个皇后所谓?她与赵月嫣情同姐妹,她是皇后,她为何要杀赵月嫣?

“是你,是你嫉妒赵责妃比你受宠……”淑贵妃还在不依不挠。

啪!

“蠢货!”

皇后甩了淑责妃一巴掌,阻止了淑责妃还要说下去的话,给人当枪使都不知道是什么回事!皇后目光凌厉的扫了一眼一旁站着不动的侍卫,“还不快把人带下去?什么样的人都敢随便放入宫中!

还有你淑责妃你居心何在?看来本宫这些年太仁慈了,才让你们一个个以为本宫好欺负,来人,把淑责妃请下去!”

“不,你不能!”淑责妃喊道,“你们要敢动我……”

“押下去!”在这个时候,皇后的威严才是真正的显露了出来,在这个后宫之中,除了皇上最大之外,就是皇后娘娘了。皇后娘娘这些年表现的太过于和善,大家都以为这一位皇后娘娘好欺负了。

两名侍卫把宫女拖下去,还有两名侍卫把淑贵妃带走了。

好在因为皇上的身体不好,太医随时都跟着皇上,整日都有人在偏殿守着,皇上这里一出事,那边的太医就用最快的速度赶过来了。

皇后阻止了这一场混乱,太医就赶了过来,“快,去给皇上看看。”

顾妃面色苍白的站在皇上的床榻之前,看着昏迷不醒的皇上,两手搅着手上的绢子。今日这一场混乱,这一位顾妃仿佛是置身事外,只除了此可的面色看起来白了一点之外,全程都没有参与到这一场对皇后的诘问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