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包俶的娘亲便疯了,包掌厨便带着他娘亲还有他弟弟一起住在那棵树上。”
孙熊闭上眼,再睁开时,双瞳里满是寒意,“你放心,我定要为他做主,断不会让他死得不明不白。”
作者有话要说: 贺熙华小时候叫做贺熙曜 所以贺熙朝还是习惯叫他阿曜
第49章 第十六章:忧中有喜
贺熙华在榻上躺了两日,待稍微能起身后,便央着周俭昌带他去堤上。
“这……孙秀才命小的看好大人,让大人好生歇息,万不可由着大人任性。”周俭昌很是迟疑。
贺熙华拉下脸来,“他是长史,还是我是长史?须知你们都是我的属僚,你不听我的,反听他的,又是个什么道理?”
周俭昌坚定道:“孙秀才也是为了大人好,从前咱们就觉得大人过于劳苦,如今好不容易借机能让大人多加休养,怎可功亏一篑?”
贺熙华失落地坐回榻上,沉默不语,眼中似有无尽轻愁。
周俭昌有些不忍心,犹豫道:“让大人出去走走也行,但必须坐轿。”
“行。”往常贺熙华其实并不惯以人为脚力,可形势比人强,却也顾不得了。
周俭昌寻了个二人小轿,里头铺上厚厚的褥子,又加厚轿帘,才敢让贺熙华上轿。
贺熙华掀开轿帘往外看,只见从前熟悉的阡陌街道都早已换了模样,百姓黎民更是个个苦不堪言,回想起从前车水马龙、安居乐业的日子,悲怆难言。路过有人认出他,纷纷向他行礼致意,可贺熙华压根就不敢和他们寒暄,怕从他们口中听闻什么家破人亡的人间惨剧。
“去堤上。”不想再看断壁残垣,贺熙华不容置喙地下令,一行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大堤而去。
远远的,就见一列一列的民夫扛着沙袋砖石,吃力地往大堤上运送,又有人不知疲倦地在大堤上夯土。
在一处地势较高的山坡上,有两人并肩而立,其中一人指着滔滔河水,另一人凝神听着。
贺熙华定睛一看,发觉竟是安保良和孙熊。
“曾经黄河也有过改道的历史,”孙熊声音清亮,显然心情不错,“先前我曾读过一本前人治河的书,和先生‘堵不如疏、疏不如分’的主张倒是颇为相类——‘近日治河,乃遏之使不得北,而南入于淮,以便运耳。南行非河之本性,东冲西决,率无宁岁。’”
“如今的后生,成日钻研孔孟之道,于实务庶务不屑一顾,像你这般博览群书的后生当真不多了,”安保良赞许道,“其实我已经有了粗略想法,既可以保住漕运,又能阻止黄河肆虐。”
“哦?愿闻其详。”
不属于他二人的声音从后头传来,孙熊猛然回头,果见贺熙华被周俭昌搀扶着走来,又见他穿的单薄,难免恼恨他不顾惜自己身子,可碍于外人在场,仍是先行礼,“学生见过大人。”
贺熙华奇道:“赴试回来,倒是更懂礼数了。”
说罢,恭恭敬敬地对安保良躬身行礼,“下官见过安大人。”
安保良素与贺党不对付,此番来泗州,几乎都躲着贺熙朝,可眼前的青年谦虚有礼,笑意和煦,实在令人难生恶感,便也笑了笑,“小贺大人客气。”